超然台

结驷湖山上,凭高亦快哉。
昔年曾赏塔,今日却登台。
神拂岚光动,杯倾野色开。
俗情应可解,长集此徘徊。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超然台记》: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

在北宋的熙宁年代,文学家苏轼于密州任职,他的笔下诞生了《超然台记》这一不朽之作。这篇文章不仅记录了他的个人感悟,更折射出他对当时政治斗争的一种超脱态度。

文章开篇,“凡物皆有可观”,苏轼用这句话来阐述世间万物都有可观赏之处。他进一步阐述,“苟有可观,皆有可乐”,这表达了一种乐观的生活态度,无论面对何种困境,都能找到快乐的根源。这种“乐”字贯穿全文,正面写乐,反面写悲,通过对比悲和乐,强调了生活的多样性与美好。

苏轼在文中还表达了对超然于物外的向往。他认为,如果一个人能够超越物质世界的纷扰,那么他就能体验到真正的快乐。这种“超然”思想虽然源于庄子,但苏轼又在此基础上增添了自己的印记,使其既包含了摆脱政治挫折的追求,又坚持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人生观。

文章末尾,苏轼以“余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为题,表达了自己对简朴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这反映了苏轼对生活的态度:既不过分追求物质享受,也不沉溺于世俗的繁华,而是寻找一种平衡,享受生活中的点滴美好。

《超然台记》是苏轼文学创作中的一部杰作,它不仅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更深刻揭示了他独特的人生观——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可以理解到苏轼是如何通过文字表达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