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秋光𤕤色开,况逢仙令共登台。
城连平楚天边去,云拥群山海上来。
潍水尚寒高鸟尽,穆陵无恙夜乌哀。
尊前欲洒千秋泪,往事残碑伴绿苔。

【注释】

𤕤:同“晼(hū)”,秋光。

仙令:神仙的命令,这里指皇上的御旨。

平楚:即“平城”。战国时赵国所建。在今河北省邯郸市西南。汉置郡县,晋以后为州。后汉末魏初,袁绍曾屯兵于此,曹操曾征讨。

穆陵:在今河北省顺平县东南。

高鸟尽:指秋天鸟儿已归巢栖息。

穆陵无恙夜乌哀:指夜晚乌鸦也因天气转寒而鸣叫。

残碑:指汉武帝陵墓前的石刻文字,已残缺不全。

绿苔:青绿色的苔藓。

【赏析】

这是一首咏怀诗。诗人借登临台榭,遥望故都,感慨兴亡,抒发忧国伤时的情怀。全诗四联,首联写登台观眺所见;次联写云海苍茫,山势连绵;三联写时序变迁,自然景物;末联写凭吊古迹,感叹兴废。全诗意境雄浑阔大,气势磅礴恢宏,风格豪放。

开头两句点明题旨,说明是在一个秋日里,登上了高台上观看四周景色。

“一片秋光𤕤色开。”秋天的阳光照耀,使万物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这一句中“𤕤色”当是指“秋光”。“𤕤”与“晖”音近,可能是“晖”字之误。《广韵·霁韵》引《说文》:“𤕤,日光。”又《集韵》引《博物志》:“𤕤,日精也。”《史记·天官书》:“日出于婺女,入于鬼宿。”“𤕤”就是日出的地方。所以“一片秋光𤕤色开”,就是说太阳刚从地平线升起,把大地照得一片光明,万物都沐浴在这金色的光辉之中。

“况逢仙令共登台。”这时正逢皇帝下诏,命令文武百官一起到高台上游览。“仙令”是指皇帝颁发的圣旨,也就是诏书。古代帝王常以神仙、仙人等名号来称呼自己和臣子。这里的“仙令”指的就是圣旨的意思。

“城连平楚天边去”,“平楚”指的是楚国,因为楚国在春秋时地跨今天的湖北、湖南两省。“城连平楚”,就是说城池连接着楚国的边远地带。由于地势的原因,城墙一直延伸到天边,看不到尽头。这个描写,既写出了城池的高峻险固,也显示出了辽阔的地理空间。

“云拥群山海上来。”站在高台上眺望远方,只见群山环绕,云雾缭绕,仿佛是从海上涌上来一般。“拥”字写出云雾浓密的样子,形象地写出了云海茫茫,无边无际的景象。“海上来”是夸张的说法,用来形容群山的密集程度,也暗示了作者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和忧虑。

接下来写到“潍水尚寒高鸟尽”,“潍水”即现在的潍河。潍河发源于山东省中部的泰山北麓,流经潍坊、淄博等地,最后注入渤海。“潍水尚寒”是说虽然已经到了深秋,但河水仍然寒冷刺骨。“高鸟尽”则是指到了傍晚时分,鸟儿都已飞回自己的巢穴。“高鸟”指的是鸟类中的猛禽一类,它们善于捕食其他动物,因此常常被人们用来比喻那些专横跋扈、为非作歹的小人。“高鸟尽”则是说这些猛禽也已经飞回了它们的巢穴,不再出现。

“穆陵无恙夜乌哀。”穆陵是西汉时期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山东省济南市的南部。据史书记载,穆陵一带曾经发生过一些叛乱事件。“夜乌哀”是指乌鸦在夜里发出哀鸣。这里用乌鸦的叫声来象征叛乱者的悲凉处境和悲惨命运。“无恙”则是指他们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或伤害。

“尊前欲洒千秋泪,往事残碑伴绿苔。”这句诗的意思是:现在站在高台上饮酒作乐的时候,我不禁想到过去的一些事情,心中涌起无尽的悲伤和哀愁。这种悲痛之情难以言表,只能通过酒来浇灌。“欲洒千秋泪”中的“千秋”指的是很长的时间,表示的是过去的事情已经过去了很长时间。而“洒千秋泪”则是指将这许多年来积累下来的悲伤和哀愁全都化作了泪水。“往事残碑伴绿苔”则是指在高台上还立着一些破旧的石碑,上面刻着一些早已消失的往事,而这些往事已经被岁月磨灭,只剩下绿苔在上面生长。

这首诗是一首咏怀诗。诗人借登临台榭,遥望故都,感慨兴亡,抒发忧国伤时的情怀。全诗四联,首联写登台观眺所见;次联写云海苍茫,山势连绵;三联写时序变迁,自然景物;末联写凭吊古迹,感叹兴废。全诗意境雄浑阔大,气势磅礴恢宏,风格豪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