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渡滹沱北,风高落木寒。
河声挟海壮,野气压城昏。
匹马霜中落,三家水畔村。
伤心离乱后,尽日闭柴门。
【注释】
青县道中:从青县出发在道路上的所见所闻。青县:今河北省青县。道:路。
滹沱北:即滹沱河以北。滹沱河,源出山西管涔山,流经山西省、河北境内,至沧州市东北入渤海。
风高落木寒:风吹动树叶,发出沙沙的声音,使人感到秋意寒冷。
河声挟海壮:河水奔腾汹涌,挟着大海的力量,发出雷鸣般的声响。
野气压城昏:荒野中的雾气弥漫,压得城郭都显得昏暗。
匹马霜中落:一匹马在霜冻的天气里独自行走。
三家水畔村:三户人家住在河边的村庄。水畔村,指临水的村庄。
伤心离乱后,尽日闭柴门:自从国家分裂、战乱发生以后,我整日关闭柴门,心情悲伤。柴门,农家用的门,用木头或草等编成,上面钉上木板而成。
【赏析】
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诗人因战乱离开故居,在归途中经过滹沱河时,见天色已晚,便停船靠岸,泊舟于岸边。作者触景生情,由眼前之景联想到自己身世飘零的不幸遭遇,于是写下了这首怀乡思归之作。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感情真挚深沉,意境浑然天成,是唐人七绝中较为优秀的作品之一。
“夜渡滹沱北,风高落木寒。”首句交代了时间是在夜晚,地点就在滹沱河以北;“风高”点出了风大。这两句为全诗定下了凄清的基调。“风高”“落木”,给人以萧瑟凄凉之感。
“河声挟海壮,野气压城昏。”二句承上启下,承接第一句,进一步描绘眼前景象。“挟海壮”形容滹沱河水流湍急,挟着海浪的气势;“野气压城昏”形容田野的雾气弥漫,使得城邑都显得昏暗。这两句通过描写河水的湍急和田野的雾气弥漫,写出了滹沱河一带的自然环境特征。
“匹马霜中落,三家水畔村。”第三句和第四句分别描写了作者的坐骑和周围的环境。“匹马”表明作者孤身一人,没有随从;“霜中落”写出了马在秋霜中的孤独和寂寞。“三家”表明周围还有三户人家,而其中只有两家有炊烟升起,另外一家可能是已经破败不堪了。这两句通过对作者坐骑和周围环境的描写,烘托出作者内心的孤寂和悲凉之情。
“伤心离乱后,尽日闭柴门。”最后一句是全诗主旨所在,也是诗人抒发情感的重要方式之一。“伤心离乱后”,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的深深同情;“尽日闭柴门”,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不满和厌恶之情。这两句通过对比的方式,更加突出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悲凉之情。
整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感情真挚深沉,意境浑然天成,是唐人七绝中较为优秀的作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