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销路转翠重重,洞里花源别有峰。
栈道初开惟傍竹,上方乍远不闻钟。
桥西断柱从苔蚀,石面残经受水舂。
欲向山僧问遗事,松关深处野云封。
【译文】
烟云消散,山道曲折,翠绿重重。洞里花源别有峰峦。
栈道刚开始开放,只有傍着竹林,上方渐渐远去,听不到钟声。
桥西断柱从苔藓侵蚀,石头表面残经水流冲刷。
想向山中僧人询问往事,松间深处野云被封。
【注释】
- 泰山 :指五言排律诗。
- 其七:指《泰山》组诗中的第七首。
- 烟销 :山雾消散。
- 转翠 :青翠的群山环抱。
- 花源 :即桃花石源。
- 洞里花源 :即指桃花石源内之洞天福地。
- 惟傍竹 :只靠着竹子。
- 上方乍远 :上面的地方忽然变得遥远。
- 不闻钟 :不再听到打钟的声音。
- 桥西 :桥西边。
- 断柱 :断裂的柱子。
- 苔蚀 :长满了苔藓。
- 石面残经 :石面上的碑文已经残缺了。
- 受水舂 :承受着水流冲击。
- 野云封 :野云被封住了。
【赏析】
此为登泰山绝顶后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全诗描写了诗人登上泰山之后所见美景和所感之情,抒发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烟消路转翠重重”,开篇即描绘了泰山的壮丽景色。烟云散尽,山径蜿蜒,四周群山环抱,郁郁葱葱。“转”字用得生动传神,将山路的曲折变化表现得淋漓尽致。
“洞里花源别有峰”,诗人又进一步描述了泰山深处的花源洞的独特景观。洞口幽深,里面风景各异,宛如仙境一般。这里的“别有峰”既指花源洞内的风景与外界截然不同,也寓含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深刻感悟和独特感受。
“栈道初开惟傍竹”,描述了栈道刚开始开放时的景象。栈道旁边生长着茂密的竹子,给人一种宁静、幽静的感觉。这里的“惟傍竹”既表现了栈道旁边环境的美好,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平和与喜悦。
“上方乍远不闻钟”,继续描绘了泰山之巅的感受。站在高处望去,四周云雾缭绕,仿佛与世隔绝,听不到钟声。这里的“乍远”形容了距离感的强烈,同时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短暂。
“桥西断柱从苔蚀”一句,诗人转而关注到了桥边的断柱。由于长期被苔藓侵蚀,这些断柱显得斑驳陆离,仿佛见证了历史的沧桑。这里的“断柱”既是自然现象也是历史见证,体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感慨和思考。
“石面残经受水舂”,诗人转向了石面上的碑文。这些经过水流冲刷的碑文,虽然有些残破,但却依然承载着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底蕴。这里的“残经”既指碑文的残缺不全,也寓意着历史的变迁和时代的更迭。
“欲向山僧问遗事”,诗人最终将注意力转向了山中僧人。他们或许知道一些关于泰山的传说和故事,或许能提供一些关于历史的线索。这里的“欲问”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好奇和探索欲望。
“松关深处野云封”,诗人以“松关”结尾,描绘了泰山深处的一个隐秘之处——松林关。这里野云缭绕,仿佛是大自然的守护者在默默地守望着这片土地,象征着坚韧与恒久。
整首诗通过对泰山的自然景观和历史遗迹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短暂和历史沧桑的感慨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