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雨初收𥌓色开,风吹双屐上蓬莱。
路行抵石常疑尽,峰势欺人直欲来。
洞口药苗多似草,山头土茗绿于苔。
白云宫里朝元罢,一曲瑶笙百尺台。
这首诗的标题是《峄山》,作者是宋朝的李之仪。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解释和赏析:
第一句:“宿雨初收𥌓色开,风吹双屐上蓬莱。”
这句诗描述了诗人在峄山脚下看到的景象。”宿雨”指的是早晨刚醒来时空气中还残留着的雨滴。”𥌓色”可能是指清晨露水覆盖的植物或花朵的颜色。”开”字表明雨停了,露珠开始蒸发,植物重新焕发了生机。“双屐”是指古代人走路时穿的木屐,这里暗示诗人已经走了一段路。而”蓬莱”则是一个神话中的仙境,常用来比喻美好的地方或境界。整句诗描绘了一个清新宁静的画面,给人一种宁静祥和的感觉。
第二句:“路行抵石常疑尽,峰势欺人直欲来。”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峄山景观的感受。”路行抵石”意味着诗人走在通往山顶的路上,石头嶙峋,给人一种崎岖的感觉。”常疑尽”可能是说山路崎岖让人感到道路似乎走到了尽头,但实际并未到达。接着,”峰势欺人直欲来”描绘了峄山山峰的雄伟与陡峭,如同一个巨人直逼而来,给人一种压迫感。整句诗通过视觉和感觉上的描述展现了峄山的壮丽景色,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内心的震撼与敬畏之情。
第三句:“洞口药苗多似草,山头土茗绿于苔。”
这句诗进一步描绘了峄山的自然风光。”洞口药苗”指山洞附近生长的药物植物,”多似草”表示数量之多,几乎可以媲美草丛。而”山头土茗”则是指山坡上的茶叶,”绿于苔”说明其新鲜度和绿色程度都超过了苔藓。这两句诗通过比较和描绘,突出了峄山植被的丰富多样,以及山中自然生态的和谐之美。
第四句:“白云宫里朝元罢,一曲瑶笙百尺台。”
最后一句诗是对整个行程的结束和总结。”白云宫里朝元”可能指的是在某个高高的平台上看到了飘渺的白云,联想到道教的仙境,也暗示了一种超脱尘世的境界。“朝元”在这里有多重含义,既指朝拜天地,又可能是指修炼成仙的意思。”一曲瑶笙百尺台”则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面:在百尺高台上,吹奏着瑶笙(一种古代的乐器),声音悠扬,仿佛能穿透云霄。这里的“百尺台”可能指的是高耸入云的楼阁或其他建筑,象征着一种超越现实的美和理想的境地。
这首诗通过对峄山的详细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美景和诗人内心的喜悦与敬畏之情。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中国古典诗词中难得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