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金华王氏洁养堂

金华之山何岧峣,上有楼观当云霄。仙人时跨彩鸾下,夜静月明吹玉箫。
丹厓翠壁饶烟雾,正是初平牧羊处。初平一去已千春,白石于今尚如故。
君因采药时经过,袅袅凉飙生薜萝。洞口雨余苍藓合,松间秋晚白云多。
幽径闲行不辞远,泠泠碧涧流常满。赤松来往此岩中,曾见蓬莱几清浅。
有时高咏独归来,回看明月上仙台。瑶草无声露华湿,天风拂袖吟怀开。
闻道君家景殊绝,南山有花如白雪。兄弟相规侍母前,儿身常比花同洁。
花谢花开春复秋,悠悠世事随东流。惟有高堂风物在,开门长对南山幽。
八珍美味非所欲,菽水奉亲欢不足。但愿栖迟勿远游,岁岁相依在林麓。
君不见西家轻薄儿,身随贾客游天涯。挂帆东去入沧海,风涛汹涌无归期。
又不见南邻少年游侠客,遥遥走马天西极。几时贩得黄金归,愁来应洒穷途泣。
人生忠孝当两全,事亲且复终天年。还须奋身佐明主,留取声名照千古。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题金华王氏洁养堂》是明代诗人张羽的一首五言古诗,描绘了金华山景及仙人牧羊之地的幽美景色。以下是对这首诗歌的详细介绍:

  1. 诗作原文
    金华之山何岧峣,上有楼观当云霄。
    仙人时跨彩鸾下,夜静月明吹玉箫。
    丹厓翠壁饶烟雾,正是初平牧羊处。
    初平一去已千春,白石于今尚如故。
    君因采药时经过,袅袅凉飙生薜萝。
    洞口雨余苍藓合,松间秋晚白云多。
    幽径闲行不辞远,泠泠碧涧流常满。
    赤松来往此岩中,曾见蓬莱几清浅。
    有时高咏独归来,回看明月上仙台。
    瑶草无声露华湿,天风拂袖吟怀开。
    闻道君家景殊绝,南山有花如白雪。
    兄弟相规侍母前,儿身常比花同洁。
    花谢花开春复秋,悠悠世事随东流。
    惟有高堂风物在,开门长对南山幽。
    八珍美味非所欲,菽水奉亲欢不足。
    但愿栖迟勿远游,岁岁相依在林麓。

  2. 诗歌鉴赏

  • 诗作开篇便以“金华之山何岧峣”勾画出一幅雄伟的自然画面,使人仿佛置身于金华山之巅,感受到其巍峨与壮丽。
  • 紧接着通过“仙人时跨彩鸾下,夜静月明吹玉箫”两句,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想象和比喻,将仙人与金华山联系起来,增添了神秘色彩。
  • “丹厓翠壁饶烟雾,正是初平牧羊处”一句进一步描绘了金华山的自然美景,让人联想到古人牧羊的故事,充满了历史感和人文情怀。
  • “初平一去已千春,白石于今尚如故”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转的感慨,以及对金华山永恒之美的赞美。
  • “君因采药时经过”等句则展现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表达了对自然和谐共生的向往和追求。
  1. 创作背景
  • 该诗作的创作背景可能与张羽的生平经历有关。作为元末明初的文人,张羽一生经历了战乱和社会变革,他或许曾在金华地区生活过,对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
  • 在游览金华山时,张羽被那里的自然风光所吸引,于是写下了这首表达自己情感的诗歌。
  1. 艺术特色
  • 诗歌语言优美,意境深远,通过对金华山的描写,展现了一幅幅美丽的山水画卷。
  • 诗中运用了大量意象,如“楼观”、“彩鸾”、“玉箫”、“丹厓翠壁”,这些意象不仅富有美感,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 诗的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由山的宏伟到仙人的神秘再到个人的隐居之情,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线索。
  1. 社会影响
  • 作为明代的文学作品,《题金华王氏洁养堂》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它不仅是诗人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明代文人对自然美景的颂扬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 该诗作对后世文人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许多文人在其作品中借鉴了这首诗中的意象和风格,使得金华山成为文人墨客共同喜爱的题材。

《题金华王氏洁养堂》是一首充满诗意和哲理的诗歌,它不仅展现了金华山的美景,也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和谐共生的赞美。这首诗作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