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天宁寺兰上人房

宝塔何年创,相传自盛唐。
一灯留法界,片月照迷方。
山敛浮云尽,风翻贝叶香。
无生如可学,吾欲泛慈航。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寓天宁寺兰上人房》是明代温纯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和作者信息,以及诗句的具体内容如下:

  1. 作者简介
  • 温纯,字景文或叔文,号一斋,是明代陕西三原人。他的生平经历显示了其政治和学术生涯的重要性。温纯在嘉靖四十四年进士及第后,曾担任寿光知县和户科给事中的要职。
  1. 作品创作时间与内容
  • 《寓天宁寺兰上人房》的创作具体时间不详,但据记载,这首诗作是在温纯的仕途中一个较为宁静的阶段所作。诗中不仅描绘了寺庙的景象,还表达了诗人对佛法和修行的向往。
  • “宝塔何年创”一句暗示了宝塔的历史渊源,可能与佛教文化有关。而“一灯留法界,片月照迷方”则体现了佛教中的禅意,通过灯光和月光象征心灵的指引。
  • 诗中提到的“无生如可学,吾欲泛慈航”,反映了诗人追求精神解脱和内心平静的愿望。这种宗教和哲学的融合为这首诗增添了深刻的内涵。
  1. 诗歌的艺术特色
  • 《寓天宁寺兰上人房》作为一首五言律诗,采用了整齐的韵律和对仗工整的语言,体现了中国古代诗歌的美学特征。
  • 通过精细的描写和意象的使用,诗人成功地营造了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氛围。例如,“山敛浮云尽,风翻贝叶香”描绘了一幅自然景色的画面,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中的和谐与静谧。
  • 诗中的意象如“一灯”、“片月”等,不仅仅是物理景象的描绘,更深层次地代表了诗人对佛教教义的理解和个人修行的感悟。
  1. 诗歌的社会影响
  • 温纯作为一位进士出身的政治人物,其诗歌不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可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思想和文化风貌。
  • 在文学领域,温纯的这首诗因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思想内涵,被后人广泛传颂。它不仅展示了温纯个人的文学才华,也成为了研究明代诗歌的重要资料之一。
  1. 现代视角下的文化价值
  • 从今天的视角来看,温纯的《寓天宁寺兰上人房》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它不仅保存了珍贵的历史记忆,也为现代人提供了一种思考人生、探索精神世界的方式。
  • 这首诗鼓励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内心的平静,这对于现代人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中保持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寓天宁寺兰上人房》及其创作背景、内容的深入分析,不仅可以欣赏到温纯诗歌的艺术魅力,还可以从中领悟到更深层次的哲理。这首诗不仅展现了明代文人对佛教文化的理解和尊重,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氛围和人文关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