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月溪莹僧官二首

病来常欲谢朝簪,几度怀师梦里寻。
遥想跏趺双树底,一灯悬影照禅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寄月溪莹僧官二首’是一首明明代诗人童轩创作的古诗,其内容主要表达了作者对于佛教修行的理解和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这首诗不仅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造诣,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背景和宗教信仰。具体分析如下:

  1. 诗歌原文与翻译
  • 原文:病来常欲谢朝簪,几度怀师梦里寻。遥想跏趺双树底,一灯悬影照禅心。
  • 翻译:身体不适时我常常想要辞去朝政的官职,多次梦中怀念老师的身影。我想象着在两棵树下打坐,一盏灯光映照着我的修行之心。
  1. 诗歌赏析
  • 童轩通过对自身身体状况的描述,引出对佛教修行的向往。诗中“病来常欲谢朝簪”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平静的愿望。
  • “几度怀师梦里寻”则描绘了作者对老师的思念之情,这种情感通过梦境得以显现,加深了诗歌的意境和深度。
  •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环境和人物状态的描绘,构建出一种宁静而又深远的氛围。诗中“一灯悬影照禅心”,不仅是对佛教修行的一种象征性描述,也是整个诗歌主题的高潮所在。
  1. 创作背景
  • 这首诗可能写于童轩晚年,他可能经历了某种精神上的困扰或挫折,使得他对佛教产生了更深的信仰和依赖。
  • 当时的社会背景可能是动荡不安,文人士大夫往往面临着政治上的失意或是个人生活的压力,这也可能是他选择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精神世界的原因。
  1. 文化意义
  •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佛教是一种重要的宗教和文化现象。通过对佛教的描绘,诗人可能不仅仅是在表达个人的情感体验,更是在传递一种文化价值观和社会观念。
  • 童轩的作品在当时可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他的诗歌被传诵,可能反映了当时文人士大夫对于佛教文化的认同和推崇。
  1. 艺术手法
  • 童轩在这首作品中运用了大量的象征和隐喻手法,如“一灯悬影照禅心”中的“灯”和“禅心”都是佛教常用的意象,通过这些元素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 诗歌采用了简洁明了的语言,却能深刻地表达复杂的情感和哲理,这种语言的艺术处理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特征之一。
  1. 读者反响
  • 《寄月溪莹僧官二首》作为童轩的代表作品之一,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它不仅展示了诗人的艺术成就,也为后世提供了研究明代诗歌的重要材料。
  • 这首诗在当代依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能够引起人们对传统文化和宗教信仰的思考和共鸣。

‘寄月溪莹僧官二首’不仅是童轩个人艺术成就的体现,也是明代文学的一个缩影。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研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代文人的思想情感和社会背景,从而更加全面地认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脉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