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都花下佛名经,独旅荆南汉客星。
贵竹几年无解甲,辽城何日拟还丁。
寓公且赋非吾士,太史仍书旧御屏。
当宁即今勤宪老,四朝人物剩仪刑。
寄寿参知蒋象岩年丈时避地荆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寄寿参知蒋象岩年丈时避地荆州》是明代董其昌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通过对蒋象岩的描绘,反映了作者在动荡时代中对友人的关切以及对友情的珍视。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松江府华亭(今上海市)人。他是一位杰出的画家和文学家,以其山水画和书法闻名于世。其作品融合魏晋各家风格,自成清润明秀一格,对后世文人画风影响深远。
诗歌原文如下:
帝都花下佛名经,独旅荆南汉客星。
贵竹几年无解甲,辽城何日拟还丁。
寓公且赋非吾士,太史仍书旧御屏。
当宁即今勤宪老,四朝人物剩仪刑。
这首诗的意境深远,通过描绘蒋象岩在荆州的生活状态,展现了一个文人在乱世中的孤独与无奈。诗中“帝都花下佛名经”可能暗示着某种精神上的寄托或逃避现实的方式;而“独旅荆南汉客星”则透露出诗人对于好友的担忧与思念。
在艺术表现上,董其昌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情感,他的书法作品以行云流水般的自然流畅和秀逸清新见称,这也正是他在绘画上追求的一种境界。同时,他的山水画深受文人气息的影响,将佛教宗派的概念融入画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南北宗理论,这一理论至今仍对中国乃至世界的绘画产生深远影响。
《寄寿参知蒋象岩年丈时避地荆州》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份跨越时空的情感传递。它不仅反映了作者对友人的深切关怀,也展现了董其昌作为艺术家的深邃思考和独特审美。这首诗及其背后的故事,成为了研究明代文化和艺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