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凝霜催短景,黄花泛酒续良游。
山横翠黛云开处,雁带斜阳天尽头。
百岁功名成画饼,几人姓字覆金瓯。
题糕且尽生前乐,洒泪何劳身后忧。
己未九日乌山登高次刘静常郑藏庵东庵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己未九日乌山登高次刘静常郑藏庵东庵韵》是黄仲昭所作的一首古诗。在这首诗中,黄仲昭巧妙地运用了自然景观与人生感悟的交织,表达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从诗的内容来看,黄仲昭将“己未九日乌山登高次”与“刘静常郑藏庵东庵韵”结合,既展现了登高远眺的壮丽景色,又融入了作者对于社会现实的忧虑。通过对比自然的壮美与人生的无常,诗人表达了对理想与现实冲突的感慨。
在艺术表现上,黄仲昭采用了简洁明快的语言风格。他的诗句“谁能燮理顺阴阳,偶为登高一感伤”直接抒发了作者对社会不公的愤慨。同时,他通过描绘自然景象来反映社会现象,如“多稼盈畴怜就槁,三农终岁叹徒忙”,这不仅是对农业社会现状的真实写照,也暗含了对农民辛勤劳作却不得善终的同情。
在情感表达上,诗中充满了哲理和深沉的情感。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诗中,使得诗歌不仅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同时也承载了深刻的思想内涵。这种情感与思想的融合,使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体会到诗人内心的悲凉与不平。
这首《己未九日乌山登高次刘静常郑藏庵东庵韵》不仅仅是一首普通的山水诗,更是诗人黄仲昭借景抒情、借物喻理的佳作。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这首诗展示了作者高超的艺术造诣和深邃的思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