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云漠漠拥遥岑,不解为霖空自阴。
人事忽看今日改,菊花还作去年簪。
庙堂谁是忧民者,畎亩空怀爱国心。
万斛闲愁何处遣,盈尊春酒不辞斟。
己未九日,乌山登高,次刘静常、郑藏庵东庵韵。
浮云漠漠拥遥岑,不解为霖空自阴。
人事忽看今日改,菊花还作去年簪。
庙堂谁是忧民者,畎亩空怀爱国心。
万斛闲愁何处遣,盈尊春酒不辞斟。
注释:
已未年即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作者时年47岁;乌山在今江苏苏州西南;己未,指光绪十二年;九日,指重阳节;乌山,又名栖霞山,在今江苏苏州市西面;登高,即登乌山之巅;次,是继、接的意思;刘静常、郑藏庵,均为作者友人;“东庵”应指郑藏庵的居所;“九日”,指重阳节;“漠漠”,形容云雾弥漫的样子;“解”,同“堪”,能够、可以;“为霖”,即降雨;“阴”,即阴天;“人事”,指人间世事;“忽”,突然;“看”,观察、看待;“改”,改变;“簪”,古代女子的一种装饰品,这里指插在头上的花朵;“庙堂”,指朝廷;“忧民者”,指关心人民的官员;“畎亩”,田亩,泛指民间百姓;“空怀”,白白地抱有;“万斛”,容量单位,一斛容量相当于十斗;“遣”,排遣;“盈盈”,满盈的意思,指酒满酒杯;“酌”,斟酒;“樽”,一种酒器。赏析:
这首诗写于作者重游乌山之时,抒发了作者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忧虑,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首联以写景起兴,诗人登上乌山顶,放眼望去,只见那茫茫的白云,像一片片巨大的山峰,遮蔽着远处的山峰。然而,那些乌云却无法下雨,只是白白地阴沉着天空。这一联,既点明了时间,又写出了诗人登上乌山顶后所见的景象,为下文抒写感慨作了铺垫。
颔联由眼前的景物引出作者对时局的看法。诗人看到人们忽然间就改变了看法,认为今年的秋天比去年还要凉爽。而自己却依然如旧,毫无改变。这两句诗既表现了作者对时势变化的无奈和失望,也表现了他对自己依旧坚持原则、不为环境所动的自豪和自信。
颈联两句则是对上联的进一步发挥和深化。诗人指出,现在那些关心国家大事的人已经不见了踪影,他们早已离开了自己的工作岗位,去从事其他的事情。而那些曾经满怀爱国之心的人,也都已经放下了自己的抱负,转而投身到民间百姓中去寻求自己的理想。这两联诗,既表现了诗人对当前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批评,也表现了他对未来的信心和期待。
尾联两句,诗人以饮酒作乐来表达自己的豪情壮志。他举杯畅饮美酒,毫不在乎地品尝着每一杯酒的味道。这种豪迈之情,不仅表现了诗人的个性特点,也为全诗增添了一股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
整首诗语言简练明快,意境深远,既有对现实社会的深刻揭示和批评,又有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和希望。它既是一首抒情诗,也是一曲咏史怀古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