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远雨夕

江郡东来此要津,万山如戟斗嶙峋。
舟航阻绝经商路,车马踌躇问驿人。
风至烟尘常扑面,雨馀沾湿不容身。
愁听门外桓伊笛,何用喧喧动四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怀远雨夕》是明代诗人黄公仪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反映了作者在特定环境下的感受和心境。以下是对这首诗的简要介绍:

  1. 作者简介
  • 黄公仪,字元礼,顺德人,明代著名诗人,曾十上公车不第。
  • 他曾任湖广武昌府同知,并有《北征草》、《易轩集》、《犹川稿》等著作传世。
  1. 诗歌原文
    江郡东来此要津,万山如戟斗嶙峋。
    舟航阻绝经商路,车马踌躇问驿人。
    风至烟尘常扑面,雨馀沾湿不容身。
    愁听门外桓伊笛,何用喧喧动四邻。

  2. 诗歌解读

  • 首联“江郡东来此要津,万山如戟斗嶙峋。”描绘了江郡东来的地理位置和周围环境的雄伟壮观,万山如戟斗嶙峋形容山峰险峻,形象生动。
  • 颔联“舟航阻绝经商路,车马踌躇问驿人。”反映了诗人所处环境中交通不便,商旅受阻的情景,表达了一种深深的忧虑和无奈。
  • 颈联“风至烟尘常扑面,雨馀沾湿不容身。”通过描写风尘和雨水的景象,传达了诗人在恶劣天气中的孤独和无助。
  • 尾联“愁听门外桓伊笛,何用喧喧动四邻。”表达了诗人对外界声音的厌恶,以及对自己内心感受的抒发。
  1. 艺术特色
  • 整首诗语言质朴,意境深远,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内心的抒发,展现了诗人的才情和情感世界。
  • 诗人巧妙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使诗歌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怀远雨夕》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歌,也是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和欣赏,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学价值,同时也可以感受到古人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