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花同池生,何人知有情。
花繁满高枝,灼灼惊人目。
竹若虬龙形,苍颜微带菉。
花常头上红,竹常地下仆。
显晦各有时,爱憎若不足。
觱发送寒霜,青青惟有竹。
竹花同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竹花同池》是明代诗人杨爵创作的一首古诗。这首诗以竹花的共生和相互映衬为题材,展现了自然界中的美和哲理,通过对竹子和花朵的细致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美的赞赏和对生命状态的深刻思考。
《竹花同池》的创作背景与作者杨爵的生活经历密切相关。杨爵生于明朝时期,其生活的时代背景为其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他通过描写竹花的共生关系,不仅反映了个人的情感和哲思,也表达了对生命、自然和宇宙规律的深入思考。这种思考不仅是个人的感悟,也是那个时代文人普遍关注的议题。在杨爵的时代背景下,他通过对竹花的描绘,传达了一种超越物质世界的精神追求,这在当时文人作品中颇为少见,显示了杨爵与众不同的艺术追求和思想深度。
《竹花同池》的原文展示了杨爵如何通过简洁而富有意境的语言捕捉自然景象的神韵。《竹花同池生,何人知有情》开头两句即描绘了竹花生长的环境,营造出一种生机勃勃而又含蓄深远的景象。随后的句子“花繁满高枝,灼灼惊人目”则进一步描绘了花朵的盛放,色彩斑斓、引人注目。然而,接下来的“竹若虬龙形,苍颜微带菉”却以竹的姿态来衬托花朵的娇艳,形成鲜明的对比。最后两句“显晦各有时,爱憎若不足”则暗示了万物皆有时,爱与憎都显得微不足道。
《竹花同池》作为杨爵的代表作之一,不仅以其生动的自然景观吸引了读者,更以其深刻的哲理性和艺术表现力影响了后世。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看到杨爵如何在古典诗词中融入自己的情感和智慧,创造出既具有美感又蕴含哲理的文学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