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初从翠羽招,撚痕粉腻未全消。
此时恰好春三月,与子曾逢廿四桥。
酒半临风看赠佩,花深移月听吹箫。
故园今日犹亲近,解识当年魏与姚。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记得初从翠羽招,撚痕粉腻未全消。
此时恰好春三月,与子曾逢廿四桥。
酒半临风看赠佩,花深移月听吹箫。
故园今日犹亲近,解识当年魏与姚。
《粤中看牡丹》是明代诗人冯珧创作的一首古诗,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天牡丹盛开时的美景,展现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独特感悟和深厚情感。
从内容上看,这首诗通过对牡丹花的描述,传达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赞美以及对自然与历史的怀念。诗人通过“记得初从翠羽招,撚痕粉腻未全消”等句子,将牡丹花的娇嫩与美丽形象化,使人仿佛看到了那细腻的花蕊和花瓣上残留的露水。同时,诗人还巧妙地运用意象,“此时恰好春三月,与子曾逢廿四桥”,不仅点明了时间的流转和地点的变迁,更增添了诗的意境深度。
在形式上,这首诗遵循了古典诗歌的格律,即“平仄相间,字数相等”,这反映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诗中的用词考究,如“翠羽招”、“粉腻”等,不仅生动地描述了牡丹的特征,也增强了诗的美感。此外,诗的结构布局清晰,由浅入深,逐渐展开,使得整首诗既富有层次又易于理解。
《粤中看牡丹》是明代诗人冯珧的一首经典之作。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展现了古人对美的追求和对自然的敬畏。对于现代读者而言,它不仅是一次美的享受,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人在欣赏之余,也能深思人与自然、历史与现实的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