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静坐偶成

旭日照南楹,商飙鸣北林。
众芳何靡靡,高怀独森森。
岂曰松柏姿,不为寒暑侵。
物性有奇赋,世俗谁知钦。
中夜神气复,见此天地心。
操存觉和适,三叠有鸣琴。
惟应郁罗上,可与言知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秋日静坐偶成》是北宋著名诗人程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不仅是诗人对个人修养和哲理思考的体现,更是宋代理学思想的具体反映。下面是这首诗的介绍:

  1. 诗歌原文
    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2. 诗歌赏析
  • 哲理性:《秋日静坐偶成》通过描绘日常生活中的自然景观和个人感受,反映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诗中的“道通天地有形外”和“思入风云变态中”表达了诗人对于宇宙和生命变化规律的理解与把握。
  • 自然观和人生观的结合:诗中通过观察自然界的四季变化,引出对人生哲学的思考。四季的更迭与人的情绪状态相呼应,体现了自然与人生的和谐统一。
  • 文学价值:作为宋代理学的代表作品之一,《秋日静坐偶成》不仅在艺术上有其独特的风格,而且在思想层面上具有很高的价值。它的出现为后世提供了一种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新的路径。
  1. 作者介绍
  • 生平:程颢(1032年—1085年),字伯阳,号明道先生,世称明道夫子,汉族,宋徽宗政和八年三月十九日(公元1108年4月10日)出生于今河南商丘梁园区睢阳镇程庄户村。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程颢与其弟程颐并称“二程”,为北宋理学之开山祖师。
  • 成就:他的主要成就在于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和创新,特别是对《易经》的解释和应用,以及他在教育方面的贡献。他的教育理念强调道德修养和知识学习的结合,对后世的教育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1. 主题分析
  • 治学心得:通过对日常生活的描述,《秋日静坐偶成》传达了作者关于治学的心得体会。诗中提倡知天命、乐大道的人生态度,强调了顺应自然、追求内心平静的重要性。
  • 社会观念:诗中的“富贵不淫贫贱乐”表达了一种超越物质享受的高尚情操,体现了作者对于社会正义和道德规范的重视。他主张在面对财富和地位时,应保持谦逊和节制的态度。
  1. 文化影响
  • 理学发展:《秋日静坐偶成》是理学发展的一个缩影,它反映了宋代哲学家们对于宇宙、人生和道德的理解。这些思想家通过诗文等形式,将抽象的哲学思想具体化,使之更容易被普通百姓理解和接受。
  • 文学作品的地位:虽然这首诗在形式上可能显得枯燥乏味,但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不容忽视。《秋日静坐偶成》不仅展现了宋代文学的独特魅力,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1. 现代启示
  • 人生态度: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很多人可能会感到迷失和压力重重。从《秋日静坐偶成》中,人们可以汲取到一种慢下来、观察世界的智慧。这种智慧可以帮助人们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平衡,实现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 精神追求:现代社会虽然物质丰富,但人们的精神需求也在增加。这首诗提醒现代人,除了追求物质上的成功,还应注重精神层面的成长和提升。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思考,人们可以实现更加全面的自我发展。

通过对《秋日静坐偶成》的详细解读,可以发现这首诗不仅是宋代理学思想的体现,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这首经典之作的学习与研究,不仅能够领略到古代文学的魅力,还能深入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哲学智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