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孙翁墓一首

肃趾松门寂,悲衿石峤寒。
竹馀当日卧,云剩昔时餐。
泽涧流应远,贤风吹未阑。
山阳怀旧德,张酒不成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谒孙翁墓一首》是明朝诗人黄省曾创作的一首诗,表达了对逝者的怀念和对过往时光的感慨。下面从诗作的创作背景、原文及赏析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1. 创作背景
  • 作者介绍:黄省曾(1490-1540),字勉之,号五岳,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他是一位好学之人,收藏众多书籍,并曾从著名文人王守仁、湛若水游学。他的诗作以华艳著称,有《五岳山人集》等作品集。
  • 诗歌创作时间:此诗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但可以推测是在嘉靖年间。
  1. 诗句原文及译文
  • “肃趾松门寂”:形容坟墓周围环境寂静而庄重。
  • “悲衿石峤寒”:表达了对逝者深切的哀伤和墓地周围寒冷石头的描绘。
  • “竹馀当日卧”:暗示墓地旁曾有竹子生长,与逝者曾经居住过的场所有关。
  • “云剩昔时餐”:云朵仿佛是逝者昔日饮食的痕迹。
  • “泽涧流应远”:表示希望逝者的遗愿能够实现,泽涧的水流向远方。
  • “贤风吹未阑”:表达了对逝者遗留下来的美德和风范的持续传承和影响。
  • “山阳怀旧德”:在山的南面怀想过去的德行。
  • “张酒不成欢”:未能畅饮成欢,表达了一种遗憾或悲伤的情绪。
  1. 作品赏析
  • 情感真挚:这首诗展现了诗人对亡者的深深怀念和敬仰,情感真挚而深沉。
  • 意象丰富:通过“松门”、“石峤”、“竹”、“云”、“泽涧”等自然意象,诗人营造了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同时也传达出对逝者的缅怀之情。
  • 语言华美:诗中使用了许多华丽的词汇和修辞手法,如“悲衿”、“流应远”,增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

《谒孙翁墓一首》作为黄省曾的一部代表作,不仅在文学艺术上具有很高的价值,也在思想内涵上给人以深刻的启迪。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研究,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人的情感世界和审美趣味,同时也能从中汲取到对于人生、历史和自然的深刻感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