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吴高士见寄

青鞋布袜木绵裘,合是山中隐者流。
举世可无刘越石,荐贤谁是吕婆楼。
秋风泖蟹年年上,春水沙鸥日日浮。
好为携琴并载酒,三高祠下放扁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元末明初文学瑰宝

《答吴志夫见寄》是元末明初诗人胡布创作的七言律诗,展现了作者对古代文人雅士精神风貌的深刻描绘。此诗不仅以其精湛的艺术手法,而且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想内容,为后世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

首联“海内衣冠颂德声,八闽文物旧知名。”便揭示了吴高士在社会上享有崇高地位的情景,其作品与德行受到广泛赞誉,而他的故乡福建,也因文化成就闻名遐迩。这一联不仅展示了吴高士的社会影响力,还透露出其深厚的文化积淀。

颔联“巢由有道全高节,李杜多才集大成。”则进一步赞颂了吴高士的高尚道德和卓越才华。此处提到的“巢由”,即传说中的尧舜时期的两位隐士,象征着超脱世俗的高洁品质;而“李杜”则是指唐代伟大诗人李白、杜甫,他们代表了中国古典文化的辉煌顶峰。通过这样的对比,诗人表达了对吴高士品德的钦佩以及对其文学成就的肯定。

诗中“白璧连城方售价,黄河千古待澄清。”这两句,运用比喻,强调了人才的重要性和时代的使命。白璧象征珍贵无比的人才,连城则暗示人才的价值之高;黄河的比喻则暗指历史长河,表达了希望历史能够洗刷污浊,迎来清明的时代,体现了诗人对于社会进步与正义的深切期望。

最后两联“蒲轮肯为苍生起,早使箫韶学凤鸣。”更是将主题推向高潮。这里的“蒲轮”指的是古代帝王所乘之车,用以表示帝王的尊贵与权力;而“苍生”则泛指民众。诗人借此表达了自己愿意挺身而出,为民请命,甚至愿意放弃个人的荣华富贵,以实现社会的公正与和平。同时,“萧韶学凤鸣”则形象地描绘了理想中的和谐景象,意味着通过改革与创新,让社会如鸾凤齐鸣,和谐共处。

《答吴志夫见寄》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诗歌,它蕴含着深邃的历史观和文化思考,是元末明初文学的一颗璀璨明珠。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情怀与抱负,以及他们对于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