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入层峦洞府溟,寝园楼殿昼阴阴。
鼎湖龙去云犹湿,宫树乌啼日又沉。
天地无穷臣子恨,风霆有令鬼神钦。
为郎已窃三朝禄,补报空馀一寸心。
长陵陪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长陵陪祀》是明代诗人殷奎创作的一首诗,表达了对长陵陪祀的感慨和对历史遗迹的敬畏之情。下面将详细介绍文学作品《长陵陪祀》:
创作背景: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明朝初年,诗人殷奎在咸阳地区担任咸阳教谕时,因母亲去世而致疾。他在怀念母亲的同时,也深切地体会到了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的重要性。因此,在洪武初年,他参与了咸阳地区的祭祀活动,并在陪同祭拜的过程中,创作了这首诗。
诗歌原文:《陪祀长陵作》,殷奎,黄蒿生野飙,渭水正呜咽。下马汉家陵,落日照残阙。佳气忽已无,隆准何代绝。雄剑飞上天,炎灵顿销歇。当年一抔土,经今几开掘。便房不复闭,殓玉亦巳竭。踞兽徒狰狞,卫士空森列。泪眼滴骨枯,碧渍苔痕血。乌乎千载下,谁者兴悲怛。圣泽渥泉壤,崇祀追前烈。旷古信有光,壮业遥相埒。回睇楚天云,飞扬向空阔。
作品赏析:殷奎在《陪祀长陵作》中巧妙地运用了生动的景象描写,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历史感的画面之中。通过对长陵陪祀场景的描绘,诗人传达了对历史的尊重和对先人的缅怀。诗中的“雄剑飞上天,炎灵顿销歇”、“当年一抔土,经今几开掘”等句,都展现了诗人对历史遗迹的深刻感悟和对古人精神的崇敬。
思想情感:殷奎在《陪祀长陵作》中不仅表达了对历史的记忆和对先人功绩的敬仰,还透露出诗人内心深处的哀愁与无奈。他对母亲去世后的生活状态进行了描述,体现了他对自己身体状况的担忧以及对生命无常的感慨。这种情感的抒发,使得整首诗充满了哲理性和深度,引人深思。
《长陵陪祀》不仅是一首表达对历史敬畏和纪念的诗作,也是一首蕴含深情、充满哲理的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分析,人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明代的历史背景和文人的生活状态,同时也能从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传统美德和历史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