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秋色正平分,雨霁天空澹片云。
铁瓮潮生迎月彩,钟山霞起拂星文。
星文月彩临双阙,轮转露盘光渐发。
万井如浮雪浪中,千门共坐天香窟。
千门万井竞豪雄,戚里侯门乐更浓。
楼上秦箫双戏凤,台前羌笛独吟龙。
凤箫龙笛风吹去,直到琼宫空阔处。
素娥褰幌暗窥人,玉兔听歌暂停杵。
幌褰杵歇洞重门,天上何如下界喧。
共道广寒无俗调,岂知城郭有仙源。
仙源即在名园里,地僻何嫌翻近市。
万树悬萝挂客冠,一片秋声洗人耳。
轻舫斜维太乙莲,洪池高接银河水。
荡舟随水弄涟漪,月隐楼台露半规。
炯炯菱花初启匣,亭亭妆阁映纤眉。
纤眉笑出临团镜,池心始觉冰轮正。
河伯轩窗烛影深,水晶院宇珠光净。
水晶坐久露霏微,去去疑攀织女机。
取石不须过卜肆,裁云还解制秋衣。
摇曳秋衣如练白,沿洄谁识寻源客。
拍手人间傀儡场,攒眉市上铜鞮陌。
水月空明彻底清,醉来挥盏吸琼英。
酒星自有仙舟侣,却笑山公浪得名。
中秋泛月篇
介绍
《中秋泛月篇》是明代作家邓云霄创作的一首描写中秋节夜晚的诗作。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具体介绍:
诗歌原文:《中秋泛月篇》原文如下:“江南秋色正平分,雨霁天空澹片云。铁瓮潮生迎月彩,钟山霞起拂星文。星文月彩临双阙,轮转露盘光渐发。万井如浮雪浪中,千门共坐天香窟。”
诗歌赏析:《中秋泛月篇》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中秋之夜的美景。首句“江南秋色正平分”勾勒出了一幅宁静而广阔的秋日画面,接着作者写到“雨霁天空澹片云”,为读者营造了一幅清新脱俗的秋夜景象。诗人在描述中巧妙地运用了“潮生”、“霞起”等意象,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感融为一体,展现了中秋佳节的祥和与美丽。特别是“楼前秦箫双戏凤,台前羌笛独吟龙”一句,不仅展示了音乐之美,也反映了节日中的欢愉氛围和人们的精神追求。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慰藉。
创作背景:据现有资料可知,邓云霄生活在明末清初时期,这个时期的社会背景和文人心态与唐代相比有着明显的差异。邓云霄可能通过观察和体验这个时期的社会现实,结合自己的文学修养,创作出具有时代特色的作品。他的作品中流露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这在当时是一个文人所应具有的情怀。
文学价值:作为文学作品,《中秋泛月篇》不仅仅是简单的景物描写,它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通过对中秋之夜的描绘,诗人表达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的追求。同时,诗中还体现了当时社会的某些特点,如节庆活动、民间习俗等,为研究当时的社会生活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文化意义:《中秋泛月篇》在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位置,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中秋节庆祝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秋节不仅是家庭团圆的日子,也是赏月、吃月饼等习俗盛行的时刻。诗中的“月圆人团圆”等意象,已经成为中秋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广泛传颂和喜爱。
《中秋泛月篇》不仅是一部优美的文学作品,也是了解明代以及更广泛历史时期的文化背景和社会风貌的重要窗口。通过阅读这首诗,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内涵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独特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