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修院良上人浸月轩

华池浸皓月,高下共清莹。
烱如长明灯,飞入大圆镜。
又疑铅汞炉,伏火发宵映。
层轩问九秋,万象出昏暝。
月米池色动,月去池色定。
窥临足游适,玩味见心性。
珍重无生侣,于焉托清净。
宴坐六尘空,百魔从律令。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清修院良上人浸月轩》是元末明初刘基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以其深沉的情感、丰富的意象和独特的艺术手法,展示了刘基作为一位诗人在诗歌创作上的高超技艺。下面将详细探讨这首诗:

  1. 作者简介
  • 刘基(1311-1375),字伯温,处州青田(今属浙江)人,他是元末明初的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和政治家。刘基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曾应朱元璋邀请,参与平定天下,后被胡惟庸毒杀。他的散文意蕴深远,诗歌佳作多作于元末,具有沉郁雄浑的风格,追宗杜韩,有较强现实性。
  1. 诗歌原文
    华池浸皓月,高下共清莹。
    烱如长明灯,飞入大圆镜。
    又疑铅汞炉,伏火发宵映。
    层轩问九秋,万象出昏暝。
    月米池色动,月去池色定。
    窥临足游适,玩味见心性。
    珍重无生侣,于焉托清净。
    宴坐六尘空,百魔从律令。

  2. 诗歌赏析

  • 意境描绘:《清修院良上人浸月轩》通过“华池浸皓月”等句,营造了一种宁静而神秘的夜晚景象,月光如水般洒满池塘,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诗中的“层轩”和“九秋”,则进一步描绘了时间的流转和秋天的萧瑟,使整个场景显得更加深邃。
  • 象征意义:诗中月亮不仅是自然景观的象征,还隐含着作者的人生理想和哲学思考。月亮的升起和消失象征着人生的起伏和变化,而“窥临足游适,玩味见心性”则揭示了诗歌通过对自然美景的观察和体验,来达到心灵的净化和升华。
  • 情感表达:整首诗渗透着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慨。诗人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于生命、宇宙和存在的思考。诗中的“无生侣”更是透露出一种孤独和超然的境界。
  1. 艺术特色
  • 意象丰富:刘基善于运用丰富的意象来表现主题,如“长明灯”、“大圆镜”等,这些意象不仅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也深化了诗歌的主题。
  • 语言简练:刘基的语言简练而富有力度,他能够用极少的文字表达深刻的思想感情,使读者能够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诗歌的内在力量。
  • 结构严谨:整首诗的结构紧凑有序,每个诗句都紧密相连,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

《清修院良上人浸月轩》是刘基诗歌创作的代表作品之一,它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展现了一个伟大诗人的才华和智慧。这首诗不仅是刘基诗歌艺术的高峰之作,也是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欣赏和研究中国古代诗歌的人来说,《清修院良上人浸月轩》无疑是一部值得深入研读和品味的经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