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题四首其二

池边雨细花落,帘外风清日长。
呼童采药萝径,对客摊书石床。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失题四首》中的第二首名为《失题四首其二》,作者是清代文学家曾国藩。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在面对国家兴亡和个人命运时的内心感慨。以下是对《失题四首其二》的简要介绍:

  1. 诗歌原文
    蜒雨蛮烟日日催,侧身周望重低徊。
    海滨膏血深无极,帐下笙歌自莫哀。
    安得贾生时痛哭,可怜杨仆本庸才。
    投章欲问茫茫意,何处通天尚有台?

  2. 诗歌内容详解

  • 日日催:描述了连绵不断的雨和烟雾,暗示着环境的压迫与困境的持续。”蜒雨蛮烟”描绘了一幅阴沉压抑的画面,反映出诗人内心的沉重与不安。
  • 重低徊:表达了作者对于现状的深深忧虑,他不仅关注眼前的困境,还思考更长远的后果。”重低徊”意味着反复沉思,反映了诗人的深思与反思。
  • 海滨膏血深无极:通过使用“膏血”这一意象,诗人表达了国家的苦难和牺牲,强调了这种牺牲是无底的和无穷的。这反映了诗人对国家未来的深切关怀和忧虑。
  • 帐下笙歌自莫哀:这里的“笙歌”象征着表面的繁华与欢乐,而“莫哀”则表达了对这些虚假繁荣的真实感受和不满,反映出诗人对现实政治的批评和讽刺。
  • 安得贾生时痛哭:引用了汉代名臣贾谊的故事,表达出希望有人能像贾谊一样为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感到悲痛。”时痛哭”体现了诗人对未来的担忧与期盼。
  • 可怜杨仆本庸才:通过对历史上的无能之辈如杨仆的讽刺,诗人指出即使是普通人也难以承受如此重负,反映出诗人对国家危机的无力感和个人悲愤。
  • 投章欲问茫茫意:这里”投章”指的是向上级或朝廷提出意见或请求,”茫茫意”表达了迷茫和无助的感觉,反映了诗人对当前形势的困惑和对未来道路的迷茫。
  • 何处通天尚有台:最后一句以反问的方式表达了对未来的期望,尽管国家面临重重困难,但诗人仍抱有一线希望,希望能够有朝一日看到国家复兴的希望。
  1. 诗人背景
  • 曾国藩是清朝晚期的一位重要官员,他的一生经历了中国从鼎盛到衰落的过程,见证了多次重大的政治变革。曾国藩的诗歌往往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感,他的诗作深刻反映了晚清时期的社会动荡和文化转型。曾国藩的生平和思想对后来的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可以看出《失题四首其二》不仅是一首艺术上成就很高的作品,同时也深刻地反映了作者的家国情怀和政治理想。这首诗以其深沉的情感、精湛的艺术技巧以及对时代问题的敏锐洞察,成为文学史上的一块瑰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