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科峰见日台

寒光一片上芙蓉,万壑含秋独倚筇。
风静渔歌来极浦,云深鸡唱隔高峰。
凭虚始觉天难问,绝顶方知道未从。
心迹泠然双寂寞,移情何处觅仙踪。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登西樵山大科峰见日台》是明代诗人薛始亨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在登高望远之际的心境和感慨。下面将从几个方面对这首诗进行详细解读:

  1. 诗歌原文
  • 淩晨思骋望,绝巘陟秋空。
  • 旭日出沧海,高台来远风。
  • 楚天归雁早,岭水趁帆东。
  • 乡国干戈里,吾将访葛洪。
  1. 诗歌背景
  • 薛始亨生活在明末清初时期,这一时期社会动荡、政治局势复杂,文人往往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
  • 《登西樵山大科峰见日台》作于明朝晚期,此时中国正面临内忧外患,社会动荡不安,诗人通过登高望远,寄托了他对国家未来的担忧和对个人命运的思考。
  1. 诗歌赏析
  • 寒光一片上芙蓉:这句描绘了清晨阳光照射下,芙蓉花显得格外清冷的画面,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寂寥。
  • 万壑含秋独倚筇:诗人独自站在山峰之上,俯瞰着秋天的山谷,这里的“独倚筇”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亲近和对人生的感慨。
  • 风静渔歌来极浦,云深鸡唱隔高峰:这里通过描绘渔民捕鱼归来的情景和远处高峰上的鸡鸣声,展现了一幅宁静而美好的田园生活画面。
  • 凭虚始觉天难问,绝顶方知道未从:诗人在登上山顶后,开始感到天地之广大,人生之渺小,从而产生了一种超脱感。
  • 心迹泠然双寂寞,移情葛洪寻仙术:诗人在山顶上的孤独和寂寞使他联想到历史上的葛洪,这位古代传说中的炼丹求仙者,可能是诗人自我寄托的一种方式。
  • 乡国干戈里,吾将访葛洪:最后一句表明了诗人虽然身处战乱之中,但依然有一颗寻求真理、超越世俗的心,他计划去寻找那位传说中的炼丹师葛洪。
  1. 文学价值
  • 《登西樵山大科峰见日台》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哲理和丰富的情感,是明末清初诗歌艺术的典范。
  • 该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不仅展现了诗人的才情和审美情趣,也反映了明末清初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生活状态。
  1. 影响与评价
  • 《登西樵山大科峰见日台》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被后世广泛传颂。它不仅是明代诗歌的经典之作,也是研究明末清初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
  • 许多学者和文学爱好者对这首诗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认为它是了解明代诗歌发展和文人思想的重要窗口。

《登西樵山大科峰见日台》不仅是一首美丽的诗歌,更是一篇充满哲理的作品。它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邃的思考,展现了诗人的情感世界和对人生、社会的独特理解。对于热爱古典文学的朋友来说,这首诗无疑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