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祈年过山中留别

江皋幼客怅佳期,寄迹浮萍过乱离。
金尽青楼调笑懒,酒醒凉榭和歌迟。
来宜檐雨萧萧竹,去惜山秋采采芝。
南浦斜阳寒汐急,烟郊回首吹参差。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李祈年过山中留别》是明代诗人薛始亨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这首作品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不仅是因为其艺术成就,还因为它承载了丰富的文化意义和历史价值。下面将从多维度对这首诗进行深入解析:

  1. 作者简介
  • 生平与避乱经历:薛始亨,字刚生,号二樵山人,广东顺德人。他因避战乱而隐居山林,并自称为遇异人传授《论剑》一篇,故有剑公之称。
  • 文学成就:他的诗歌创作丰富多样,既有咏史抒怀之作,也有描绘自然景色的佳作。其中,《李祈年过山中留别》便是他在乱世中寄托情感的诗篇。
  1. 诗歌原文
    江皋幼客怅佳期,寄迹浮萍过乱离。
    金尽青楼调笑懒,酒醒凉榭和歌迟。
    来宜檐雨萧萧竹,去惜山秋采采芝。
    南浦斜阳寒汐急,烟郊回首吹参差。

  2. 诗歌赏析

  • 主题思想:该诗反映了作者在动荡时代中的孤独与无奈。诗中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现实生活的无力感。
  • 艺术特色:薛始亨运用了典型的七言律诗形式,语言简练而含蓄,通过对比和对照的手法,使得诗歌情感层次分明。例如,“金尽青楼调笑懒”与“酒醒凉榭和歌迟”形成鲜明对比,前者表达了金钱与享乐的诱惑力,后者则揭示了内心的疲惫与失落。
  • 意境营造:诗中的“江皋”、“青楼”、“山秋”等意象,共同构建了一个充满诗意的山水背景,使得整首诗歌既具画面感又富有哲思。
  1. 历史文化背景
  • 在明朝末年的战乱时期,许多文人墨客选择逃避到山林之中,寻找精神避难所。薛始亨的经历正是那个时代文人心态的真实写照。他的诗作不仅反映了个人的生活状态,更折射出那个时代社会的动荡不安。
  • 《李祈年过山中留别》的创作背景,也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当时社会环境的重要视角。诗中流露出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现实的无奈,是对那个时代人们普遍心境的深刻体现。

《李祈年过山中留别》不仅是薛始亨个人的抒情之作,更是明代社会动荡背景下文人群体心态的真实写照。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不仅能领略到诗歌的艺术魅力,也能深入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