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余复婴

几年韬隐武夷山,肯向秋风换壮颜。
卖药偶从城里过,围棋谁伴橘中闲。
先天龟策传神妙,何日刀圭乞火还。
不信尘埃空老大,溪头已结屋三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文学作品《寄余复婴》是元末明初的蓝仁所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通过简洁而富有意境的语言,描绘了一位隐居山中道士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展现了他对世俗纷扰的超脱以及内心的宁静与淡泊。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分析:

  1. 作者介绍
  • 蓝仁,字静之,元明间的福建崇安人。他不仅是一位诗人,还是一位有学问的人物,元末与兄蓝仁智一同前往武夷师从杜本,学习四明任士林诗法。
  1. 诗歌原文:《寄余复婴》
  • 道士清溪住,扁舟久未回。
  • 井垂霜后橘,门掩雨前苔。
  • 凫舄长相候,鱼书杳不来。
  • 虹桥他日宴,又负紫霞杯。
  1. 诗歌赏析
  • 自然描写:诗中通过对井上霜后橘子、门前雨前苔藓的描绘,展现了一幅幽静淡泊的自然景象,反映出隐居者远离尘世喧嚣的生活状态。
  • 人物形象:通过“道士”的形象,诗人不仅表达了自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还反映了对世俗功名利禄的超然态度。
  • 情感表达:诗句中的“凫舄长相候”和“鱼书杳不来”,透露出一种对友人或故人的深切思念和无法相见的无奈。
  • 哲理思考:通过“又负紫霞杯”这一细节,诗人或许在暗喻对世俗繁华的超然,以及在追求诗意生活的同时,也不忘品味生活中的点滴美好。
  1. 文化背景
  • 道教影响:诗中的“道士”、“清溪住”等元素,反映了道教文化的影响和对自然的崇敬。
  • 隐逸文化:在古代中国,隐逸文化是一种常见的文学表达,许多文人墨客都曾通过诗歌来表达他们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1. 艺术特色
  • 平实风格:蓝仁的诗歌语言平实而不失深意,这种风格使得诗歌更加贴近读者的心灵,能够引起共鸣。
  • 意境营造: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诗人成功营造出一种深远的意境,使读者能够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诗中所蕴含的深远意境和哲理思考。
  1. 历史影响
  • 文学地位:作为元末明初的作品,《寄余复婴》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它不仅展示了作者的文学才华,也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灵感。
  • 后世评价:历代学者和文人对这首诗的评价颇高,认为其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寄余复婴》是一首充满深意的文学作品,它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位隐居道士的生活画卷,表达了作者对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宁静生活的态度。这首诗的艺术魅力在于其平实的语言和深邃的情感,以及对自然美景的生动描绘。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和赏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独特魅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