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母贞节六章

倚我独柏,悠悠我思。
柏植前墀,慈乌夜栖。
乌号伤悲,游子伤悲。
独柏之植,于兹百龄。
风号冷冷,露泣零零。
风露晨朝,游子则宁。
独柏之枝,凌霜撑天。
春不敷华,冬不改坚。
雨春霜冬,茕茕百斯年。
独柏之叶,则翠且老。
露雨泽之,亦泽润好。
露雨伊何,九天是冒。
游子游子,瞻彼独柏。
悠哉悠哉,亦极悽恻。
悽恻则那,永怀独柏之德。
游子游子,瞻彼独柏。
命我子孙,灌我柏之植。
命我子孙,勿剪我柏之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李母贞节六章》是明代诗人霍韬创作的一首四言诗。这首诗以其简洁而富有内涵的语言,描绘了一棵孤独的柏树及其所承载的深厚情感。下面将详细介绍《李母贞节六章》:

  1. 作者介绍
  • 霍韬(1487—1540),字渭先,号兀厓、渭厓,明朝广东南海人。他以才华出众和仕途得意闻名,曾任职兵部主事。
  1. 诗歌内容
  • 第一章:“倚我独柏,悠悠我思。”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对孤独柏树深深的思念,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寂寞。
  • 第二章:“柏植前墀,慈乌夜栖。”描述了柏树植于庭院之中的景象,以及夜晚慈爱的乌鸦栖息于其上的情景,展现了一种和谐共生的画面。
  • 第三章:“乌号伤悲,游子伤悲。”通过“乌号”和“游子”的形象,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深切思念。
  • 第四章:“独柏之植,于兹百龄。”强调了这棵柏树已经存在了一百年之久,象征着坚韧和不朽。
  • 第五章:“风号冷冷,露泣零零。”描绘了早晨风冷露冷的景象,反映了诗人对于晨曦中自然景象的感慨。
  • 第六章:“命我子孙,灌我柏之植。”表达了诗人希望后代能够继续传承和守护这棵柏树的愿望。
  1. 艺术特色
  • 意象运用:诗歌中大量使用了自然景物作为意象,如“独柏”、“慈乌”等,这些元素不仅增添了诗的意境,也深化了主题。
  • 语言风格:四言诗句形式规整,音节明快,易于吟诵,同时也体现了古典诗歌的韵律美。
  • 情感表达:诗歌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传达了诗人对家乡、亲情以及自然美的深情怀念。
  1. 文化背景
  •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植物往往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如松、竹、梅等常被赋予高洁、坚强的品质。
  • 古代文人常常通过描写自然景物来抒发情感,这种文学手法称为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
  1. 历史影响
  • 尽管《李母贞节六章》并非广为人知的名作,但它作为霍韬的个人创作,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 诗歌反映了明代中后期的社会风貌和人文精神,尤其是对于女性贞节观念的关注,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李母贞节六章》不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种文化和历史的载体。通过这首诗,可以感受到古人对于自然和家族的情感寄托,以及对道德和理想的追求。这首诗的艺术魅力在于它的简洁性和深刻性,使其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瑰宝之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