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下重来二十秋,长廊未步泪先流。
当年曾此奔丧去,今日那堪衣锦游。
云树悲风空飒飒,夕阳流水自悠悠。
傍人啧啧夸荣耀,谁识予心万斛愁。
汀州塔下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汀州塔下寺》是明朝诗人谢一夔所作的一首诗,这首诗通过描绘塔下寺庙的景象及其作者的内心感受,反映了作者的人生经历和情感变化。
谢一夔(1425-1488年),明宪宗成化二十三年(1488年)卒。他出生于古源(今乔乐乡前泽花园),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学者和官员。谢一夔在明代中叶是一位颇具声望的大臣、学者。他的生平著述颇丰,除了诗歌,还著有《谢文庄公集》《力余福》等。他的文学成就不仅在于诗歌,更在于他的政治和学术贡献,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诗的全文如下:
塔下重来二十秋,长廊未步泪先流。
当年曾此奔丧去,今日那堪衣锦游。
云树悲风空飒飒,夕阳流水自悠悠。
傍人啧啧夸荣耀,谁识予心万斛愁。
《汀州塔下寺》是一首七言律诗,其押尤韵,具有鲜明的音乐性和节奏感。诗的首句“塔下重来二十秋”表达了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以及对过去岁月的回忆。接下来的两句“长廊未步泪先流”则描绘了作者在长廊徘徊时内心的痛苦和悲伤。这两句不仅展示了作者的情感深度,也体现了他对逝者的哀悼与怀念。
第三联“当年曾此奔丧去,今日那堪衣锦游”揭示了作者人生的巨变。昔日丧家之痛与今日的荣华富贵形成了鲜明对比,使得作者深感人生沧桑。最后两句“云树悲风空飒飒,夕阳流水自悠悠”则是对周围环境的描写,以及作者内心情感的抒发。这种景象描写与作者内心的哀愁相互映衬,进一步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汀州塔下寺》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歌,也是一部反映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社会风貌的重要文献。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他们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