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山宴别

山隐韶音洞,江横舜帝祠。
旌旄勤出饯,岩石借题诗。
客路春梅色,湘洲碧草辞。
都忘去程暮,留赏更传卮。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虞山宴别》是明代诗人严嵩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造诣和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以下是对该诗及其背景的介绍:

  1. 作者介绍
  • 生平:严嵩(1487年-1560年),字惟中,号介溪,江西分宜人,是一位明代理学家、诗人、政治家。他是弘治十八年的进士,后历任编修、侍讲等职,最终成为嘉靖年间的权臣。
  • 文学贡献:严嵩的诗词作品广受后世赞誉,其诗歌风格清新脱俗,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味,尤其擅长描写自然风光与表达个人情感。
  1. 诗歌原文
  • 赠言纷授简,祖席迥临城。奉使怜遐域,群公荷别情。漓波经地险,桂树向冬荣。胜会知难再,相思一寄声。
  • 此诗以山水为景,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对友人离别时的感慨与不舍之情。诗句“奉使怜遐域”,表现了严嵩作为官员的责任感,以及对于远离家乡的思念。而“漓波经地险,桂树向冬荣”则巧妙地将自然景象与人生哲理结合,传达了作者对于时间流逝的感慨和对友情的珍视。
  1. 创作背景
  • 政治环境:严嵩在嘉靖年间的政治环境中处于高位,但因专权误国而被罢免,这反映出当时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和政治黑暗。
  • 文人交往:严嵩与许多文人墨客有过诗文往来,他的诗作中也常蕴含着对友人、同僚之间的深厚情谊和对官场生活的无奈感叹。这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内心世界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
  1. 艺术特色
  • 意象运用:严嵩在这首诗中善用自然意象,如“山隐韶音洞”、“江横舜帝祠”等,这些意象不仅美化了文字,还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和感染力。
  • 情感表达:诗中流露出的情感真挚而深沉,既有对友人离去的哀愁,也有对友情长久不变的期盼,体现了诗人复杂的情感世界。
  1. 文化价值
  • 历史见证:严嵩的文学作品不仅是他个人经历和情感的反映,也是明代中后期社会变迁的一个缩影。通过这些文学作品,我们可以窥见那个时代的政治风貌和文化氛围。
  • 艺术传承:作为一位杰出的诗人,严嵩的诗歌作品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占有一席之地,其艺术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虞山宴别》不仅是严嵩个人情感的流露,更是明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人们不仅能够体会到古代文人的情感世界,还能深刻理解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和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