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民风雅在,何日过丹山。
石径曾频扫,柴门竟不关。
海螺岩月静,长老须眉斑。
不负当年愿,东林去又还。
次刘五原见寄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次刘五原见寄韵》是明代诗人释今的作品。这首诗不仅展现了作者的诗才,同时也传达了他对故土与友人的深切情感。下面详细分析这首诗的内容及其背后的文化意义:
- 诗歌原文及其翻译
- 原文:松梢挂白月,潭下影微微。汲水烹新茗,裁云补旧衣。空山悬竹榻,竟夕倚柴扉。
- 译文:《次刘五原见寄韵》通过描写自然景致和日常生活场景,表达了一种淡泊名利、归隐山林的生活态度。首句“松梢挂白月”描绘了一个宁静的夜晚,月光如洗,松树上挂着洁白的月亮,营造出一种清新脱俗的氛围。第二句“潭下影微微”则进一步衬托出夜色中的静谧美。接下来,“汲水烹新茗,裁云补旧衣”两句,诗人通过煮茶和修补衣物的日常行为,展现出其简朴的生活方式。“空山悬竹榻,竟夕倚柴扉”两句,则描绘了一幅隐居生活的图景:在幽静的山林中,诗人搭建了一张简易的竹榻,整夜倚靠在柴门外,享受着难得的安宁。
- 诗人简介
- 释今:此诗的作者名为释今,他生活在明代,是一位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诗人。他的文学作品常常反映出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理解,以及对社会现实的关注。释今通过自己的作品,表达了对于传统道德和理想人格的向往。
- 生平背景:释今的具体生平资料不多,但从其诗歌内容来看,他很可能经历了社会动荡和个人遭遇的种种挑战,这些经历使他更加珍视内心的平静和平和生活的价值。
- 诗歌主题分析
- 归隐主题:这首诗最突出的主题之一就是归隐。诗人通过对自然的描绘和对日常生活的叙述,表达了对世俗纷扰的逃避,以及对内心平和的追求。诗中的“空山”、“竹榻”、“柴扉”等元素,都暗示了一种远离尘嚣、回归自然的生活状态。
-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诗中不仅仅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更深层地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在诗人的笔下,自然界的每一处细节都被赋予了深厚的情感,从而形成了一种诗意的自然景观。
- 个人志趣与理想追求:从诗中可以看出,释今有着自己独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他认为人生应当追求精神上的独立与自由,而不是物质上的富足与权势。这种思想在他的诗歌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表达。
- 艺术特色
- 意象运用:《次刘五原见寄韵》中充满了丰富的意象。例如,“松梢挂白月”和“潭下影微微”都是典型的意象,它们不仅美化了语言,还深化了诗歌的情感层次。
- 语言风格:这首诗的语言简练而不失深意,通过平实的语言传达了深沉的情感。诗人善于用简洁的句子构造出富有画面感的场景,使得读者能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强烈的共鸣。
- 韵律美感:诗歌的韵律设计也非常巧妙,采用了传统的四言或七言的形式,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和艺术感染力。
《次刘五原见寄韵》不仅是一首美丽的诗歌,更是一幅充满哲理的生活画卷。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向读者展示了一种理想的人生态度和精神追求,即如何在纷扰的世界中保持一颗宁静的心,寻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