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无一物,宁用厌繁华。
但得心空第,何妨镜里花。
东溪云入定,西岭日将斜。
破衲终无补,劳生只自嗟。

“本来无一物,宁用厌繁华。但得心空第,何妨镜里花。东溪云入定,西岭日将斜。破衲终无补,劳生祇自嗟。”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释今的《次刘五原见寄韵》,表达了作者对世俗生活的超脱态度和对内心世界的深刻反思。下面将逐句释义:

  1. “本来无一物”:这句话意味着一切事物都源自于虚无,没有实体的存在。在佛学中,“物”指的是有形的物体和现象。“本来无一物”强调了万物的虚幻性和空性。

  2. “宁用厌繁华”:宁愿享受这种虚无的宁静,也不愿意沉溺于纷扰的世界。这里的“繁华”指世间的喧嚣与诱惑,诗人表达了一种超然的态度。

  3. “但得心空第”:只要心灵达到一种虚空的状态,无论身处何种环境,都是自在的。“空”在这里是指心灵的纯净、无杂念。

  4. “何妨镜里花”:即使如同镜子中的花,虽然美丽却无法触及。这里以花比喻虚幻的美丽,指出美丽而不可触及之物的无奈。

  5. “东溪云入定”:想象中,东溪边的云雾仿佛达到了一种静定的境界,不再流动。这表现了一种超脱现实,寻求内心平静的愿望。

  6. “西岭日将斜”:夕阳西下,暗示着一天的结束。诗人借此表达对时间的感慨,同时也体现了对生命流转的接受。

  7. “破衲终无补”:破旧的衣物无论如何修补也难以恢复完整。这反映了诗人对于徒劳无功的努力的无奈感。

  8. “劳生祇自嗟”:感叹自己一生劳碌,却得不到真正的安宁。这是对人生的一种深刻体悟,也是一种自我反省。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内心世界的抒发,展现了释今对生活、宇宙和自我的理解。他通过简单的诗句传达了深邃的哲理,让人深思。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