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社集甘露阁

严风动树转新寒,系马招提木叶干。
钟鼓还鸣梁殿阁,壶觞雅集晋衣冠。
江枯白雁芦初断,地古青莲露已残。
总是空门无去住,赋诗行酒尽余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初冬社集甘露阁》是明代顾大猷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描绘了一幅深秋初冬时节的寺院景象。这首诗不仅是对自然景物的生动描绘,也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作者的情感表达。下面将具体分析这首诗:

  1. 作者介绍
  • 生平:顾大猷,字所建,自号南湘外史,明朝扬州府江都人。他是夏国公顾成裔之孙,与当时的文学家高启等人交往甚深,其作品多反映当时社会风貌和个人情感体验。
  • 文学成就:顾大猷的文学创作涉猎广泛,不仅诗作受到推崇,其文赋亦颇有造诣。他的诗歌以描写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为主,风格清新脱俗,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1. 诗歌原文
    严风动树转新寒,系马招提木叶干。
    钟鼓还鸣梁殿阁,壶觞雅集晋衣冠。
    江枯白雁芦初断,地古青莲露已残。
    总是空门无去住,赋诗行酒尽余欢。

  2. 诗歌解析

  • 意境描绘:诗中通过“严风”“新寒”“木叶干”等字眼营造了一个凄清而宁静的初冬季节氛围,让人仿佛置身于寒风瑟瑟、落叶满地的寺院之中。这种场景的描绘,使得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寥落之感。
  • 历史典故:诗中的“晋衣冠”暗示了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晋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高峰时期之一,许多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顾大猷通过这样的用典,表达了自己对历史的尊崇以及对前辈文化的敬仰之情。
  • 哲理思考:诗的最后一句“总是空门无去住,赋诗行酒尽余欢”,展现了诗人面对人生无常、世事沧桑时的豁达态度。在佛教思想的影响下,诗人试图通过对诗酒的享受来超脱世俗的纷扰,寻找心灵的慰藉。
  1. 诗歌意义
  • 艺术价值:此诗作为明末清初的文学作品之一,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邃的思想内容为其赢得了较高的评价。诗中所表现的自然美与人文情怀交相辉映,展示了古典诗词的魅力所在。
  • 文化传承:《初冬社集甘露阁》不仅是顾大猷个人艺术成就的代表,也是明代诗歌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研究,可以加深对明代诗歌风格的了解,并从中汲取古人的智慧与情感。
  1. 社会影响
  • 文学地位:顾大猷的这首作品在其时代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被后人传诵不衰。其清新脱俗的风格和深情的笔触,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 教育意义:在现代教育和研究中,顾大猷的《初冬社集甘露阁》依然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它不仅能够启迪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还能激发人们对自然之美和人生哲理的思考。
  1. 审美价值
  • 语言特色:顾大猷在这首诗中使用了诸多优美的词汇和修辞手法,如“严风动树转新寒”、“地古青莲露已残”等,这些诗句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富有诗意,体现了古代诗人对于语言美的深刻追求。
  • 意象运用:诗中的意象丰富多样,既有自然界的元素,如“严风”“新寒”“木叶干”等,也有人类社会的遗物,如“梁殿阁”“壶觞”等,这些意象的巧妙搭配,使得整首诗显得更加立体和动人。

《初冬社集甘露阁》不仅仅是一首描写秋天美景的诗歌,更是一首蕴含深厚文化内涵和作者情感的作品。它反映了作者对自然和社会的深刻感悟,同时也展现了明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欣赏,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美学追求,从而提升个人的文化素养和审美鉴赏能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