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小金山登妙高台

自惜驰驱地,遨游今独闲。
不因筵祖道,已破利名关。
适意鸢鱼外,忘形天地间。
德云苏老逝,休更问回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过小金山登妙高台》是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诗,出自《苏轼集卷十五》。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苏东坡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容,同时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以下是对作品的相关介绍:

  1. 作者背景: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时期的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和政治家。他的一生经历了政治的波折和人生的起伏,但他始终不改其豁达的性格和乐观的人生态度。在文学创作上,他以豪放派著称,以其清新脱俗的语言和深邃的思想内容,对中国文学史做出了重要贡献。

  2. 诗歌原文
    我欲乘轻舟,东访赤松子。蓬莱不可到,弱水三万里。不如金山去,清风半帆耳。中有妙高台,云峰自孤起。仰观初无路,谁信平如砥。台中老比丘,碧眼照窗几。巉巉玉为骨,凛凛霜入齿。机锋不可触,千偈如翻水。何须寻德云,即此比丘是。长生未暇学,请学长不死。

  3. 诗歌赏析:《过小金山登妙高台》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观的诗,更蕴含着作者的人生哲学与哲理思考。诗中“蓬莱不可到”和“弱水三万里”等句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慨以及对理想境界的追求。通过描绘“妙高台”的景象,诗人表达了超脱俗世、追求精神上的自由与解脱的愿望。诗中的“老比丘”、“碧眼照窗几”等意象,更是赋予了人物以深刻的宗教色彩和神秘的美感,使得整首诗不仅仅是对美景的赞叹,更是对人生境界的一次深刻探索。

《过小金山登妙高台》不仅是一首美丽的诗歌,更是苏轼对于生活、自然和精神世界的深刻反思与探索。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苏轼的文学成就以及他所倡导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获得更多的启发与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