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人相诟于衢。甲曰:“你欺心。”乙曰:“你欺心。”甲曰:“你没天理。”乙曰:“你没天理。”阳明先生闻之,谓门弟子曰:“小子听之,两人谆谆然讲学也。”门人曰:“诟也,焉为学?”曰:“汝不闻乎?曰‘心’,曰‘天理’,非讲学而何?”曰:“既讲学,又焉诟?”曰“夫夫也,惟知求诸人,不知反诸已故也。”
应谐录 · 讲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两人在路上互骂:“你欺心!”“你没天理!”
阳明先生听了对学生说:“你听这两人讲学讲得多好啊!”
学生不理解地说:“他俩是在对骂,怎么说是讲学呢?”
先生说:“你们听见吗?这两个人一会儿说‘心’,一会儿说‘天理’,不是讲学是什么呢?”
学生还不懂,又问:“既然讲学,何必骂得脸红脖子粗呢?”先生说:“你看如今讲学的人,哪一个是言行一致的呢?”
介绍
《应谐录·讲学》是明代思想家、文学家罗钦顺的散文集。全书分为上、中、下三卷,共36篇。
在内容上,它以“天理”和“人事”为核心,通过记叙历史人物事迹来阐述自己的哲学思想。《应谐录·讲学》中的文章多用典故,富有哲理性,语言流畅典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在风格上,罗钦顺主张“以道为先”,主张“以道为教”、“以道为政”,强调“以道养身”、“以道养心”。他认为,人应该追求“道”,即天地万物的规律和道德规范,而不应该沉溺于物欲和权力的追求。因此,他的文章中充满了对自然、社会、人生等方面的深刻认识和独到见解。
《应谐录·讲学》是一部充满智慧和魅力的作品,值得我们深入研读和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