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人相诟于衢。甲曰:“你欺心。”乙曰:“你欺心。”甲曰:“你没天理。”乙曰:“你没天理。”阳明先生闻之,谓门弟子曰:“小子听之,两人谆谆然讲学也。”门人曰:“诟也,焉为学?”曰:“汝不闻乎?曰‘心’,曰‘天理’,非讲学而何?”曰:“既讲学,又焉诟?”曰“夫夫也,惟知求诸人,不知反诸已故也。”

诗句解析

第一句

两人相诟于衢。
注释:在大道上争吵。

第二句

甲曰:“你欺心。”
注释:甲指责乙不诚实或欺骗。

第三句

乙曰:“你欺心。”
注释:乙以同样的方式回应甲的指责,即也认为甲有欺骗的行为。

第四句

甲曰:“你没天理。”
注释:甲使用“没天理”来批评乙缺乏道德或正义感。

第五句

乙曰:“你没天理。”
注释:乙用同样的话语回应甲,表明自己也认为甲无理。

第六句

阳明先生闻之,谓门弟子曰:“小子听之,两人谆谆然讲学也。”
注释:王阳明听到他们的争吵,告诉学生们这是一场真正的学习。

第七句

门人曰:“诟也,焉为学?”
注释:学生不理解为何会发生争吵,不明白争吵本身如何能称为真正的学习。

第八句

曰:“汝不闻乎?曰‘心’,曰‘天理’,非讲学而何?”
注释:学生询问为什么不能仅仅讨论“心”或“天理”,因为这已经是学习的一种形式了。

第九句

曰:“既讲学,又焉诟?”
注释:学生再次质疑,既然他们在讨论“心”和“天理”,那么争吵不是在学习吗?

第十句

曰:“夫夫也,惟知求诸人,不知反诸已故也。”
注释:学生认为只有通过批评他人才能学到东西,但忽略了反思自身的重要性。

译文

在大道上互相辱骂。
甲说:“你欺心。”
乙说:“你欺心。”
甲说:“你没天理。”
乙说:“你没天理。”
王阳明先生听了他们的对话,对门徒们说:“年轻人,你们听好了,他们正在认真地争论学问。”
弟子问:“争吵算什么学问?”
先生说:“你没听过吗?说到‘心’,说到‘天理’,这难道不算是学习吗?”
弟子又问:“既然说是学习,那为什么还在争吵?”
先生说:“吵架啊吵架的,只知道去责难别人,却不知道自己反省自己的过错。”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话的形式展示了两位学者在辩论中相互指责对方的行为,反映出他们之间可能存在的误解、固执或竞争心态。王阳明先生指出他们的对话其实是在学习,即使他们的方式可能显得有些冲突。这种观点强调了学习不仅仅是获取知识,还包括理解自己和他人的不足以及改进的过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