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曰:“先儒论《六经》,以《春秋》为史。史专记事,恐与《五经》事体终或稍异。”
先生曰:“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事即道,道即事。《春秋》亦经,《五经》亦史。《易》是包牺氏之史,《书》是尧、舜以下史,《礼》《乐》是三代史。其事同,其道同,安有所谓异!”
传习录 · 卷上 · 徐爱录 · 门人徐爱录 · 十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徐爱问:“先儒讨论《六经》,认为《春秋》是史书。而史书专门记载历史事件,恐怕和其他《五经》的体例宗旨稍有出入。”
先生说:“从记事方面讲叫‘史’,从论道方面讲叫‘经’。事实是天理的表现,天理表现为事实。所以《春秋》也是经,《五经》也是史。《易》是伏羲氏时的史,《尚书》是尧、舜以后的史,《礼》《乐》是夏、商、周三代时的史。他们记述的事相同,弘扬的道相同,哪里有所谓的不同呢?”
介绍
《传习录·卷上·徐爱录》是明代思想家王守仁(阳明)的著作之一,也是《王阳明全集》中的一部分。这部作品主要记录了王守仁的哲学思想,尤其是关于”知行合一”和“致良知”的理论。
在《传习录·徐爱录》中,王守仁讨论了许多哲学问题,包括对”理”与”气”、”知”与”行”的关系的看法,以及如何将道德修养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问题。他强调知行合一的重要性,认为知识应该转化为行动,而行动则应基于内心的良知。这种思想对于理解个体行为的动机和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在道德教育和个人修养方面。
《传习录》还反映了王阳明对当时社会和政治问题的深刻洞察,包括对贫富悬殊、官员腐败等问题的批评。这些讨论不仅体现了王守仁的思想深度,也展现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传习录·徐爱录》是一部具有重要哲学和文化价值的作品,它不仅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深度,也为理解和分析中国古代哲学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注解
包牺氏,即伏羲。在神话中,伏羲养牺牲以足庖厨,故又有是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