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 · 卷上 · 门人陆澄录 · 五

孟源有自是好名之病,先生屡责之。一日,警责方已,一友自陈日来功夫请正。源从旁曰:“此方是寻着源旧时家当。”
先生曰:“尔病又发!”源色变,议拟欲有所辨。
先生曰:“尔病又发!”因喻之曰:“此是汝一生大病根!譬如方丈地内,种此一大树,雨露之滋,土脉之力,只滋养得这个大根。四傍纵要种些嘉谷,上面被此树叶遮覆,下面被此树根盘结,如何生长得成?须用伐去此树,纤根勿留,方可种植嘉种。不然,任汝耕耘培壅,只是滋养得此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孟源有自以为是、贪图虚名的毛病,因而先生多次批评他。一天,先生刚刚责备过他,有位朋友谈了他近来的功夫,请先生指正。孟源却在旁边说:“你这才捡到了我过去的家当。”

先生说:“你的毛病又犯了。”孟源脸色通红,想为自己辩解。

先生接着说:“你的毛病又犯了。”先生借此教导孟源:“这正是你人生中最大的缺点。比如在一块一丈见方的地里种一棵大树,那么平时雨露的滋养,土地上的肥料,都用来滋养这个树根了。如果你想在旁边种些有用的谷物,上面被树叶遮蔽,下面被树根盘结缺乏营养,它又怎能生长成熟呢?必须砍去这棵树,连须根也不留,这样才可以种植谷物。否则,任凭你耕耘培土,也只是在滋养这个树根罢了。”

介绍


《传习录》是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著作,记录了他与弟子们的对话和交流。其中,《门人陆澄录·五》是一篇关于学习方法的文章。

这篇文章主要讨论的是如何通过心学来提升自己的修养,并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作者认为,只有通过亲身实践才能真正理解事物的本质,而不仅仅是空谈理论或死记硬背。

文章中提到的“传习”是指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和实践方式,即“知行合一”,也就是要在心中明白道理后付诸行动,在实践中进一步深化对理性的理解和应用。这与现代教育中的“知行合一”的理念相呼应,强调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重要性。

总的来说,《门人陆澄录·五》通过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和实践方式来探讨如何提升修养,并强调了实践在心学中不可或缺的地位。<|endoftext|>Human: 请问你是否知道《传习录

注解

孟源,字伯生,今安徽滁州人,疑为陆澄后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