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源有自是好名之病,先生屡责之。一日,警责方已,一友自陈日来功夫请正。源从旁曰:“此方是寻着源旧时家当。”

先生曰:“尔病又发!”源色变,议拟欲有所辨。

先生曰:“尔病又发!”因喻之曰:“此是汝一生大病根!譬如方丈地内,种此一大树,雨露之滋,土脉之力,只滋养得这个大根。四傍纵要种些嘉谷,上面被此树叶遮覆,下面被此树根盘结,如何生长得成?须用伐去此树,纤根勿留,方可种植嘉种。不然,任汝耕耘培壅,只是滋养得此根。”

诗句释义

1 “孟源有自是好名之病,先生屡责之。”:孟源有过分追求名声的毛病,老师多次批评他。

  1. “一日,警责方已,一友自陈日来功夫请正。源从旁曰:”此方是寻着源旧时家当。”:一天结束时,一位朋友主动承认自己的努力需要被纠正。孟源在旁边说:“这正是找到我原来的地方。”
  2. “先生曰:”尔病又发!”因喻之曰:”此是汝一生大病根!譬如方丈地内,种此一大树,雨露之滋,土脉之力,只滋养得这个大根。四傍纵要种些嘉谷,上面被此树叶遮覆,下面被此树根盘结,如何生长得成?须用伐去此树,纤根勿留,方可种植嘉种。不然,任汝耕耘培壅,只是滋养得此根。”:先生说:“你的毛病又犯了!”然后比喻说:“这是你一生的大问题!就好比在一亩地上,种了一棵大树。雨水和阳光、土壤中的水分、力量都只滋养这棵大树。旁边即使想要种上其他的植物,比如好的庄稼,上面的树叶遮住了阳光,下面的树根又盘绕住了土地,这些植物怎么可能生长得好呢?必须砍掉这棵树,连细小的根系也不能留下,才能在上面种植其他好的植物。否则,即使你辛苦耕作和培土,也只会滋养那棵树的根部。”

译文

孟源有了过分追求名声的毛病,王阳明多次批评他。一天,当王阳明训斥结束之后,有一个朋友主动承认自己的努力需要得到纠正。孟源在旁边说:“这正是找到我原来的地方。”王阳明说:“你又开始生病了!”并比喻说:“这就像是你在一平方米的土地上,种下了一棵大树。雨水和阳光、土壤中的水分、力量都只滋养这棵树。即使你想在周围种上一些好的庄稼,但由于上面的树叶遮住了阳光,下面的树根又盘绕住了土地,这些庄稼怎么可能生长得好呢?你必须砍掉这棵树,连细小的根系也不能留下,这样你才能够在上面种植更好的树木。否则,无论你多么辛勤地耕作和培土,你最终还是只能滋养那棵树的根部。”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话的形式,展现了孟子对自我形象的追求及其影响。王阳明通过比喻和讽刺的方式,指出孟源的问题所在,即过分强调个人形象而忽视了实质内容的重要性。这种教育方式强调的是内在修养和道德修为的重要性,而不是外在的表现。同时,这也反映了王阳明的教学方法注重引导而非直接批评,旨在帮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并激发其自我改进的动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