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圣人应变不穷,莫亦是预先讲求否?”

先生曰:“如何讲求得许多?圣人之心如明镜,只是一个明,则随感而应,无物不照,未有已往之形尚在,未照之形先具者。若后世所讲,却是如此,是以与圣人之学大背。周公制礼作乐以文天下,皆圣人所能为,尧、舜何不尽为之而待于周公?孔子删述《六经》以诏万世,亦圣人所能为,周公何不先为之而有待于孔子?是知圣人遇此时,方有此事。只怕镜不明,不怕物来不能照。讲求事变,亦是照时事,然学者却须先有个明的工夫。学者唯患此心之未能明,不患事变之不能尽。”

曰:“然则所谓‘冲漠无朕,而万象森然已具’者,其言何如?”

曰:“是说本自好,只不善看,亦便有病痛。”

译文

问:“圣人应对变化无穷,难道也是预先有所准备吗?”
先生回答说:“如何能够准备得很多呢?圣人的内心就像明亮的镜子,只有一个明亮,然后它随着外界的感应而反应,没有物体不能照到,也没有过去的形态还在,未来的形状还没出现。如果后世人所说的,却是这样,因此与圣人之学有很大的背离。周公制礼作乐,以教化天下,都是圣人所能做到的。尧、舜为何不全部做到,等到周公时才做呢?孔子删述《六经》,以启示万代,也是圣人所能做到的。周公为什么不提前做,而等待孔子来完成呢?所以知道圣人在这个时代,才会去做这些事。只怕的是镜子不够明亮,不怕有事物来却照不到。讲求事物的变化,也就是照见当前的事物,但学者需要首先有一个明亮的功夫。学者只要担心自己内心不够明亮,不要担心事物的变化无法掌握。”
问:“那么所谓‘冲漠无朕,而万象森然已具’是什么意思呢?”
先生说:“这种说法本身很好,只是不好理解,也就有了问题。”

注释

  1. 传习录:这是王阳明的心学著作,其中“卷上”指的是第一卷,“门人陆澄录”则是陆澄记录的内容。在这里,阳明先生(王阳明)是心学的开创者。

  2. :提问,表示对某个问题或观点的疑问。

  3. 应变不穷:面对各种情况都能应对自如。

  4. 预先讲求:事先有所准备。

  5. 明镜:指心灵的镜子,象征内心的清明和透彻。

  6. 随感而应:根据内心的感觉作出相应的响应。

  7. 万物不照:所有外在事物不能被心灵所照看。

  8. 未有已往之形尚在:过去的事物形态还未消失。

  9. 未照之形先具:未来的事物形态还未出现。

  10. 周公制礼作乐:周朝的周公制定礼仪和音乐来教化人民。

  11. 尧舜何不尽为之而待于周公:古人认为尧、舜时期已经非常完美,无需再等待周公去完成。

  12. 孔子删述《六经》:孔子整理和解释古代的经典文献《六经》。

  13. 诏万世:启示或教导世人。

  14. 冲漠无朕:虚无缥缈,不可知的状态。

  15. 万象森然已具:一切景象都清晰呈现出来。这里的“万象”泛指世间万物。

赏析

这段对话展示了王阳明对心学的一种独特理解,他认为圣人之所以能应对变化无穷的事务,是因为他们的心像明镜一样,能够洞察万物。王阳明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学者需要首先培养内心的光明,才能看清世间的事物。同时,他批评了那些只注重形式而忽视实质的学习方式,认为这种方式与圣人的学问相悖。通过这种对话形式,王阳明不仅传授了他的哲学思想,也鼓励了学生们积极思考并勇于探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