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后世著述之多,恐亦有乱正学。”
先生曰:“人心天理浑然,圣贤笔之书,如写真传神,不过示人以形状大略,使之因此而讨求其真耳;其精神意气,言笑动止,固有所不能传也。后世著述,是又将圣人所画,模仿誊写,而妄自分析加增以逞其技,其失真愈远矣。”
传习录 · 卷上 · 门人陆澄录 · 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陆澄问:“后世著述纷繁,大概会扰乱孔孟圣学吧。”
先生说:“人心和天理浑然一体,圣贤把天理著成书,如同给人画像,只是展示给人一个基本的轮廓,使人们依据轮廓而进一步探求真谛;至于人的精神风貌、言谈举止,本来就是不能完全通过文字来传达的。而后世的著述,是又将圣人所画的模仿抄写,再妄自加以分析增减,以炫耀自己的文才技艺,这就离圣人所要传达的精神越来越远了。”
介绍
《传习录 · 卷上 · 门人陆澄录 · 六》是一本关于王阳明(王守仁)的哲学思想的著作。这本书由明朝哲学家、教育家王阳明的门人陆澄所记录,收录了王阳明的一些教导和思考。
在《传习录 · 卷上 · 门人陆澄录 · 六》中,王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观点。他认为知识与行为是不可分割的,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他还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认为通过实践可以检验真理,并通过实践来培养德性。
王阳明还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他认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从个人做起,逐步推广到国家和社会。他还提出了“致良知”的思想,主张每个人都应该追求内心的良知,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传习录 · 卷上 · 门人陆澄录 · 六》是一部关于王阳明哲学思想的宝贵资料,对于研究明代哲学和儒家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
注解
后世,指孔孟以后之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