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 · 卷上 · 门人陆澄录 · 十一

问:“‘惟精’‘惟一’是如何用功?”
先生曰:“‘惟一’是‘惟精’主意,‘惟精’是‘惟一’功夫;非‘惟精’之外复有‘惟一’也。‘精’字从‘米’,姑以米譬之:要得此米纯然洁白,便是‘惟一’意;然非加舂簸筛拣‘惟精’之工,则不能纯然洁白也。舂簸筛拣是‘惟精’之功,然亦不过要此米到纯然洁白而已。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者,皆所以为‘惟精’而求‘惟一’也。他如‘博文’者,即‘约礼’之功,‘格物’‘致知’者,即‘诚意’之功,‘道问学’即‘尊德性’之功,‘明善’即‘诚身’之功,无二说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陆澄问:“怎样才能做到‘惟精’‘惟一’呢?”

先生说:“‘惟一’是‘惟精’的主意,‘惟精’是‘惟一’的功夫;并不是‘惟精’之外又有‘惟一’。‘精’字偏旁是‘米’,姑且用米来打个比方:要让米干净洁白,这便是‘惟一’的意思;但是如果没有舂簸筛拣这些“惟精”的功夫,米就不能干净洁白。舂簸筛拣是‘惟精’的功夫,但也不过是为了让米干净洁白而已。像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都是为了获得‘惟一’而进行的‘惟精’功夫。其他的如‘博文’是‘约理’的功夫,‘格物’‘致知’是‘诚意’的功夫,‘道问学’是‘尊德性’的功夫,‘明善’是‘诚身’的功夫,除此之外就没有其他的说法了。”

介绍


《传习录》是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著作,记录了其弟子和后学对其思想、言行及学术观点的记载与评论。以下是“传习录·卷上·门人陆澄录·十一”中的内容:

  1. 原文
    “先生曰:‘心之官则思;思而不学,则殆矣。’”

  2. 译文(此处为中文翻译):
    “先生说:“心思的器官是思考,如果只思考不学习,就会危险。”

  3. 解读
    这段话强调了“思”与“学”的关系。王阳明认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和道理。“心之官则思”,意味着人的思维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学习的过程,它不仅包括对外部世界的认知,也包括对内心世界的认识。

  4. 背景
    这段话反映了王阳明对于教育

注解

“明善”“诚身”,出自《中庸》第二十章:“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

《中庸》第二十七章:“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