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看书不能明,如何?”
先生曰:“此只是在文义上穿求,故不明。如此,又不如为旧时学问。他到看得多,解得去。只是他为学虽极解得明晓,亦终身无得。须于心体上用功,凡明不得、行不去,须反在自心上体当,即可通。盖《四书》《五经》不过说这心体。这心体即所谓道,心体明即是道明,更无二。此是为学头脑处。”
传习录 · 卷上 · 门人陆澄录 · 十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陆澄问:“读书但不懂,怎么办?”
先生说:“读不明白的原因是你只在字的表面意思上下工夫了。如此,还不如读程朱的学问。他们的学问看得多了,就会理解。他们的学问虽然讲得清楚明白,但能真正学到的很少。想学明白,必须得在心体上下功夫,凡是不明白的、解释不通的,必须返回自身,从自己的内心去体会,就一定能学明白,想得通。所谓的《四书》《五经》,不过是讲心体的。这心体即所说的道心,体明即是道明,再无其他。这正是为学的关键。”
介绍
《传习录·卷上·门人陆澄录·十七》是明代王守仁的著作,是其思想体系的重要文献之一,也是中国哲学史上极为重要的经典。
这本书主要讨论的是王守仁的哲学思想,包括“知行合一”、”致良知”等核心概念。王守仁认为,知识与行动是不可分割的,知识需要在实践中得到证明和完善。他主张人们应该追求内心的道德修养和智慧,而不是外在的物质财富和权力。
在《传习录·卷上·门人陆澄录·十七》中,王守仁通过对话的形式,阐述了他的哲学观点,并对当时社会的一些现象进行了批评。他的观点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对后世的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本书的语言简练,逻辑严密,是研究王守仁哲学思想的珍贵资料。同时,它也是理解中国古代社会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窗口。’
注解
心体,心之本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