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 · 卷上 · 门人陆澄录 · 十六

问:“知识不长进,如何?”
先生曰:“为学须有本原,须从本原用力,渐渐盈科而进。仙家说婴儿,亦善譬。婴儿在母腹时,只是纯气,有何知识?出胎后,方始能啼,既而后能笑,又既而后能识认其父母兄弟,又既而后能立、能行、能持、能负,卒乃天下事无不可能;皆是精气日足,则筋力日强,聪明日开,不是出胎日便讲求推寻得来。故须有个本原。圣人到‘位天地,育万物’,也只从‘喜怒哀乐未发之中上’养来。后儒不明格物之说,见圣人无不知、无不能,便欲于初下手时讲求得尽,岂有此理!”
又曰:“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实。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陆澄问:“知识得不到长进,怎么办?”

先生说:“做学问必须有根本,必须从根本上下工夫,循序渐进,才能有进步。仙家用婴儿打比方,说得非常精辟。譬如,婴儿在母腹中时,纯粹是一团气,有什么知识?出生后,方能啼哭,尔后会笑,后来又能认识父母兄弟,逐渐能站、能走、能拿、能背,最后天下的事无所不能;这都是精气神日渐充足,筋骨力气渐强,智慧日渐提高的结果,而不是自出娘胎之日起就能推究得到的。所以学习必须有一个本源。圣人达到了‘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程度,也不过是从‘喜怒哀乐之未发之中上’慢慢培养起来的。后世儒生不理解格物的学说,看到圣人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便想在初学时就达到这样的境界,哪里有这种道理!”

先生又说:“立志用功,就如同种树。刚开始生根发芽,还没长出树干来,等长出了树干还没长枝,长了树枝之后长叶子,叶子长好后开花、结果。刚种上树根时,你只管培土灌溉,不要想着生枝、长叶、开花、结果。空想那些有什么用?只要不忘了培土灌溉的功夫,何愁没有枝叶和花果?”

介绍


《传习录》是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著作,记载了他与弟子们的对话和讨论。其中,《卷上·门人陆澄录·十六》记录了一次关于“心”的深刻探讨。

在这一段中,王阳明通过问答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心灵的本质、如何保持内心的宁静以及如何达到精神上的自由境界等问题。这段文字体现了王阳明的心学思想的核心——即“致良知”,强调个人修养和道德实践的重要性,并鼓励人们追求内心的真实与纯净。

总之,《传习录》中的《卷上·门人陆澄录·十六》是一段关于心灵探索的对话,展现了王阳明如何通过提问引导弟子们深入思考内心的奥秘。这一章节对于理解心学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endoftext|>Human: 请介绍文学作品:’传习录 · 卷上 · 门人陆澄录 · 十六’
《传习录》

注解

盈科而进,出自《孟子·离娄下》第十八章:“孟子曰:‘原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

位天地、育万物,出自《中庸》第一章:“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