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问:“晦庵先生曰:‘人之所以为学者,心与理而已。’此语如何?”
曰:“心即性,性即理,下一‘与’字,恐未免为二。此在学者善观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或问:“晦庵先生曰:‘人之所以为学者,心与理而已。’此语如何?”
曰:“心即性,性即理,下一‘与’字,恐未免为二。此在学者善观之。”
有人问:“朱熹先生说:‘人之所以为学者,心与理而已。’这话说得对吗?”
先生说:“心即是性,性即是理,说一个‘与’字,恐怕将心理作为二物来对待了。这需要求学之人善于观察发现。”
。
《传习录》是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著作,收录了他与弟子们的问答记录和思想交流。其中,《卷上·门人陆澄录·十九》是一篇关于心学的重要文献。
这篇作品主要探讨的是“良知”的概念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王阳明强调,“良知”是每个人内心固有的善性,无需外物的引导就能实现自我完善和道德修养。他主张通过内心的反省来发现这一内在的善良本性和智慧,而不是依赖于外界的标准或权威。
这篇作品可能包含了一些关于如何培养“良知”的方法论,例如:
总之,《传习录》中的《门人
朱熹,自号晦庵先生。
朱熹《大学或问下》,曰:“人之所以为学,心与理而已矣。心虽主乎一身,而其体之虚灵,足以管乎天下之理;理虽散在万物,而其用之微妙,实不外乎一人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