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问:“晦庵先生曰:‘人之所以为学者,心与理而已。’此语如何?”
曰:“心即性,性即理,下一‘与’字,恐未免为二。此在学者善观之。”
【原文】
或问:“晦庵先生曰:‘人之所以为学者,心与理而已。’此语如何?”
【译文】
有人问到:“朱熹先生说:‘人之所以要学习,就是心和理而已。’这句话如何理解?”
【注释】
晦庵:指朱熹(朱熹,字元晦,号晦庵,南宋哲学家、教育家)。
【赏析】
这首诗是朱熹在回答关于“人之所以要学习”的问题时所说的话。朱熹认为,人之所以要学习,是因为人的本性就是追求真理,而这种追求真理的过程就是通过学习来实现的。因此,他强调“心与理而已”,即人的本性与真理的关系。
朱熹将“心”和“理”进行了区分。他认为,“心”是人的身体器官,而“理”则是宇宙万物的规律。这两者是不同的,但又是紧密相连的。因为“心”是人体器官,所以它能够感受外部世界的信息;而“理”则是宇宙万物的规律,它决定了事物的性质和状态。因此,人通过“心”来感知和理解“理”。
朱熹进一步阐述了“心即性,性即理”的观点。他认为,“心”是人性的体现,而“性”则是人的本性。人性包含了一切善良和美好的品质,这些品质都是从“理”中来的。因此,人应该通过“心”来体验和实践“性”。
朱熹提出了“下一‘与’字,恐未免为二”的观点。他认为,如果将“心”与“理”分开,就会陷入主观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误区。因为“心”是人的本性,而“理”则是宇宙万物的规律。这两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而不是孤立的。因此,我们应该以“心”为基础,通过实践和体验来达到对“理”的理解和应用。
朱熹的这段话是对“人之所以要学习”这一问题的回答。他强调了“心”与“理”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心即性,性即理”的观点以及反对将二者分开的思想。这些观点对于我们今天学习和思考仍有着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