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孔子谓武王未尽善,恐亦有不满意?”先生曰:“在武王自合如此。”
曰:“使文王未没,毕竟如何?”
曰:“文王在时,天下三分已有其二;若到武王伐商之时,文王若在,或者不致兴兵,必然这一分亦来归了。文王只善处纣,使不得纵恶而已。”
传习录 · 卷上 · 门人陆澄录 · 三十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陆澄问:“孔子认为周武王没有达到尽善,大概他对武王也有不满意的地方吧。”
先生说:“对武王来说,得到这样的评价已经不错了。”
再问:“假如文王尚在,又会如何?”
先生说:“文王在世时,天下的三分之二已归周室;若伐纣时,文王还在,或许就不用兴兵了,剩下那一部分不就也自然会来归顺。文王只要妥善处置商纣王,使他不能再放纵作恶即可。”
介绍
。
《传习录》是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著作,是一部记录其弟子言行和学术思想的重要文献。其中,《卷上·门人陆澄录·三十七》记载了门徒陆澄向老师请教关于“心”的问题时的回答。
在回答中,王阳明强调了“良知”(即人的本然之心)的重要性,并且认为通过内心的觉察和实践可以达到对真理的把握。他指出,“吾人皆有是理”,每个人内心都有能够认知事物真相的能力,只要用心去体验、观察,就能发现其中的道理。
此外,阳明还强调了“致良知”的重要性,即通过不断的自我反省与实践来培养内心的觉察力和道德感,从而达到圣人的境界。他鼓励弟子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并从中学习如何成为一个有德行的人。
总的来说,《传习录》中的这一段话反映了王阳明对
注解
尽善,出自《论语·八佾》第二十五章: “子谓《韶》: ‘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论语·泰伯》第二十章:“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