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 · 卷上 · 门人陆澄录 · 三十八

问孟子言“执中无权犹执一”。
先生曰:“中只有天理,只是易。随时变易,如何执得?须是因时制宜,难预先定一个规矩在。如后世儒者,要将道理一一说得无罅漏,立定个格式,此正是执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问:“孟子说‘执中无权犹执一’是什么含意?”

先生答:“中就是天理,就是个变化。天理是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怎么能固执不变呢?因此必须因时制宜,很难预先确定一个标准。像后世儒者那样,总是琢磨着要将其中的道理阐述得完美无缺,便先确定个固定的规范放在前面,而这样做恰恰是走了极端。”

介绍

《传习录》是一部哲学著作,作者是明代哲学家、宋明理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字伯安),世称阳明先生。该书是王守仁的语录和论学书信集,记载了他丰富的教育思想与哲学理念。下面将详细介绍《传习录》:

  1. 作者简介
  • 王守仁:明代著名哲学家、思想家,被后人尊称为阳明先生。他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心学方面,其学说强调“心外无物”、“知行合一”,为儒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1. 内容简介
  • 语录与书信:《传习录》收录了王守仁关于教育和哲学的大量语录以及书信。这些内容反映了他在教学实践中的思考和感悟,是理解其哲学思想的宝贵资料。
  • 哲学体系构建:王守仁在《传习录》中系统地阐释了他的哲学体系,包括“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核心命题。他的这些观点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广泛影响,而且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1. 主要思想
  • “心即理”:王守仁认为,人的心就是天理的体现,人应当通过内心的体验去认识和遵循天理。这一观点强调了人内在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并反对外在权威的强制。
  • “知行合一”:王守仁提出,知识与行动是不可分割的,真正的知识来源于行动。他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 “致良知”:王守仁认为,每个人都有一颗不假外来的良知之心,只要能够去除私欲,保持本心,就能达到道德的最高境界。
  1. 教育思想
  • 教学实践:在《传习录》中,王守仁不仅阐述了他的哲学思想,还记录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经验。他的教学方法注重引导学生自我思考和探索,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以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
  • 师生关系:王守仁强调师生之间应建立平等、开放的交流氛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质疑,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 教育目的:他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引导学生成为有道德、有智慧的人,而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他提倡通过教育引导学生回归内心,发现并实现个人的道德完善和智慧提升。
  1. 社会影响
  • 历史地位:王守仁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心学的发展。他的学说在明清两代广为传播,对后来的文化和学术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 文化影响:王守仁的思想不仅在哲学领域产生了影响,还在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他的许多名言警句被后人广为传颂,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1. 现代价值
  • 心灵成长:在现代社会,人们面临各种压力和挑战,王守仁的心学思想提供了一种帮助人们找到内心平静和力量的途径。通过学习王守仁的思想,人们可以找到克服困难、实现自我超越的方法。
  • 教育改革:王守仁的教育思想对于当代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他提倡的教学方法和价值观可以作为现代教育改革的参考,帮助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的人才。

《传习录》不仅是一本哲学著作,更是一本教育宝典。它以其深刻的哲理和生动的教学实践,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考方式和生活方式。通过对这本书的学习,人们不仅能够获得知识和智慧,更能在生活和工作中找到内心的平和与力量。

注解

《孟子·尽心上》第二十六章:“子莫执中,执中为近之,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