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 · 卷上 · 门人陆澄录 · 五十二

问:“道一而已,古人论道往往不同,求之亦有要乎?”
先生曰:“道无方体,不可执著,却拘滞于文义上求道,远矣。如今人只说天,其实何尝见天?谓日、月、风、雷即天,不可;谓人、物、草、木不是天,亦不可。道即是天。若识得时,何莫而非道?人但各以其一隅之见,认定以为道止如此,所以不同。若解向里寻求,见得自己心体,即无时无处不是此道。亘古亘今,无终无始,更有甚同异。心即道,道即天,知心则知道、知天。”
又曰:“诸君要实见此道,须从自己心上体认,不假外求,始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问:“道只有一个,可是古人论道时却常常不同,那么求道也有技巧吗?”

先生说:“道是没有固定模式的,故求道的人不能偏执,若仅局限于某种文字的表述,那样求道就越求越远了。譬如今人说天,其实他们何尝知道哪个才是真正的天?认为日月风雷是天,不行;说人物草木非天,也不行。道就是天。如果认识到这一点,那什么不是道?人只是凭据自己的一隅之见就认为道仅此而已,所以道才有所不同。如果明白向心里寻求,认识了己心本体,那么,无时无处不是道。从古至今,无始无终,哪有什么异同?心即是道,道即是天。认识了心体就认识了道,就认识了天。”

先生又说:“诸位如果确实想见道,务必从自己的心上体会,不要借助外物去探求才行。”

介绍

《传习录》是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著作,记录了他与弟子们的对话和讨论。其中,《卷上·门人陆澄录·五十二》是一篇关于心学的重要文献,收录了一些对“良知”的探讨以及如何实践这一概念的具体案例。这篇作品详细描述了一个情景:一个学生问王阳明:“如果我想要做到‘无善’(即不追求任何外在的功名、利益),但又不能完全避免那些看似好的行为或想法呢?”这个问题触及了心学的核心议题,探讨的是如何达到“良知”的境界。

在这个情境中,王阳明的回答非常精辟。他提到:“若人欲无善,则须先存此‘良知’。” 这句话强调了一个关键点:要实现真正的道德修养和心灵的纯净,首先需要认识到并实践心中的善良、正义或真理(即“良知”)。如果一个人能够做到

注解

道一,出自《孟子·滕文公上》第一章:“世子疑吾言乎?夫道一而已矣。”

方体,出自《易经·系辞上》第四章:“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意为无方向、无形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