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伊川谓‘不当于喜怒哀乐未发之前求中’,延平却教学者看未发之前气象,何如?”
先生曰:“皆是也。伊川恐人于未发前讨个中,把中做一物看,如吾向所谓认气定时做中,故令只于涵养省察上用功。延平恐人未便有下手处,故令人时时刻刻求未发前气象,使人正目而视惟此,倾耳而听惟此,即是‘戒慎不睹,恐惧不闻’的工夫。皆古人不得已诱人之言也。”
传习录 · 卷上 · 门人陆澄录 · 六十一
译文
问:“程颐先生认为‘不该在喜怒哀乐发出来之前追求中正平和’,李延平先生却教育学生观察感情未发之前的情形,他们二人谁说得对?”
先生说:“都对。程颐先生怕学生在未表现出来之前就去追求中,从而把中看做一件事物,如我先前曾说的把气定当做中,所以教育学生只在涵养反省体察上下工夫。李延平先生担心学生找不到下手处,所以教育学生时时刻刻都去求未发之前的各种情形,让人正目所见、倾耳所听都只是这个,这就是《中庸》所说‘戒慎不睹,恐惧不闻’的功夫。都是古人不得已诱导人们存养天理才说的话。”
介绍
《传习录》是明代思想家王守仁(阳明)的哲学著作,也是其教学记录。该书分为上下两卷,上卷主要讨论心学的基础理论和实践方法,而下卷则记录了阳明与弟子们的问答和讨论。其中“门人陆澄录·六十一”这一部分,记录了王守仁与其弟子陆澄之间的对话,这些对话反映了王守仁对于道德修养、政治理想以及个人修养等方面的深刻见解。
在“六十一”中,王守仁提出了许多关于修身养性、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他强调知行合一,认为知识与行动是不可分割的,只有将知识转化为行动,才能达到真正的修养。他批评了当时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如贪欲、虚伪等,并提倡简朴生活、廉洁自律的生活方式。
王守仁还强调内心的平静与坚定的重要性。他认为,一个人的内心如果能够安定下来,就能够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不被外界的纷扰所影响。他提倡通过静坐、冥想等方式来培养内心的宁静与坚定。
《传习录》是一部具有重要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哲学著作,它记录了王守仁的心学思想和实践方法,对于后世的哲学、文化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注解
《二程遗书》卷十八:“(苏季明,程颐学生)或曰:‘喜怒哀乐未发之前求中,可否?’曰:‘不可。既思于喜怒哀乐未发之前求之,又却是思也。既思即是已发,才发便谓之和,不可谓之中也。’”
延平,李侗(1088—1158),字愿中,今福建南平人,为程颐再传弟子,朱熹的老师。
《中庸》第一章:“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