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伊川谓‘不当于喜怒哀乐未发之前求中’,延平却教学者看未发之前气象,何如?”
先生曰:“皆是也。伊川恐人于未发前讨个中,把中做一物看,如吾向所谓认气定时做中,故令只于涵养省察上用功。延平恐人未便有下手处,故令人时时刻刻求未发前气象,使人正目而视惟此,倾耳而听惟此,即是‘戒慎不睹,恐惧不闻’的工夫。皆古人不得已诱人之言也。”
诗句
问:“伊川谓‘不当于喜怒哀乐未发之前求中’,延平却教学者看未发之前气象,何如?”
译文
有人问:“程颐认为在喜怒哀乐尚未发生时去追求中道,而陆游则教导学者去看喜怒哀乐还未发生时的气象,这两者哪一个更好呢?”
注释
- 伊川:指程颐(1033年~1107年),是北宋的著名哲学家和儒学思想家。他主张通过静心修身来达到“中”的境界。
- 延平:指的是陆游(1125年~1210年),南宋时期的文学家、史学家和政治家。他同样强调修养和内在道德的重要性,提倡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儒家的道德规范。
- 未发之前:指人的喜怒哀乐等情感还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
- 求中:寻找一个中间状态,即中庸之道。
- 中道:指事物的平衡状态或理想状态。
- 认气定时做中:这里提到的“认气”和“定时”是指按照自己的理解去理解和把握气(即宇宙间的生命气息)的变化,并在此基础上寻求一种恒定的状态。而“做中”即追求这种稳定的中间状态。
- 戒慎不睹,恐惧不闻:这是古代儒家的修行方法,意指在行动前要警惕谨慎,不可见而不知其行;在行动中要小心翼翼,不听闻而不知其声,以达到内心的宁静和外界的和谐。
- 古人:此处泛指历代的圣贤,他们为了教化后人,提出了各种方法和理念。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对儒家思想中关于修养和道德实践的深刻见解。程颐和陆游两位都是宋代的重要儒学思想家,他们的理论都强调个人修养和道德实践的重要性。
在程颐的哲学中,他认为真正的修养应该从日常生活中做起,而不是仅仅在情感尚未显现时去追求所谓的“中”。这反映了他对实际生活实践的重视,认为真正的修养应该是内在的、日常的和持续的,而非外在的形式或短暂的行为改变。
陆游则更注重实践和日常的道德修养,他认为人应该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都体现出对他人的关爱和尊重,以及对社会和自然环境的责任感。他的观点强调了儒家伦理的实践性和具体性,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在自己的行为中体现儒家的美德,从而达到与自然和社会的和谐共处。
两人的理论虽然有所不同,但都强调了个人修养的持续性和重要性,并且都认为真正的修养应当体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不是局限于特定的时间和地点。这些观点为后世的儒家学者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