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问:“喜怒哀乐之中、和,其全体常人固不能有。如一件小事当喜怒者,平时无有喜怒之心,至其临时,亦能中节,亦可谓之中、和乎?”
先生曰:“在一时之事,固亦可谓之中、和,然未可谓之大本、达道。人性皆善,中、和是人人原有的,岂可谓无?但常人之心既有所昏蔽,则其本体虽亦时时发见,终是暂明暂灭,非其全体大用矣。无所不中,然后谓之大本;无所不和,然后谓之达道。惟天下之至诚,然后能立天下之大本。”
曰:“澄于中字之义尚未明。”
曰:“此须自心体认出来,非言语所能喻。中只是天理。”
曰:“何者为天理?”
曰:“去得人欲,便识天理。”
曰:“天理何以谓之中?”
曰:“无所偏倚。”
曰:“无所偏倚是何等气象?”
曰:“如明镜然,全体莹彻,略无纤尘染着。”
诗句释义
陆澄问:
“喜怒哀乐之中、和,其全体常人固不能有。如一件小事当喜怒者,平时无有喜怒之心,至其临时,亦能中节,亦可谓之中、和乎?”
- 解释: 陆澄询问的是关于情绪中的平衡和谐(中、和),并探讨这种状态是否能普遍存在于普通人中。他进一步举例说明,即使是日常生活中微小的场合也能感受到这种平衡,这是否意味着在人的整体生活中也能实现平衡和谐。
先生曰:
“在一时之事,固亦可谓之中、和,然未可谓之大本、达道。人性皆善,中、和是人人原有的,岂可谓无?但常人之心既有所昏蔽,则其本体虽亦时时发见,终是暂明暂灭,非其全体大用矣。无所不中,然后谓之大本;无所不和,然后谓之达道。惟天下之至诚,然后能立天下之大本。”
- 解释: 先生的回应表明,尽管某些瞬间或小事情可以体现出中和的状态,这并不构成一种深广的根基或达到道德上的完满之道。他认为每个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而这种内在的中和能力是每个人都具备的,但因为平常受到各种偏见和干扰的影响,这些美好的特质可能只是偶尔表现出来,而非持久的本性。他强调,只有当一个人的行为和心态都能做到无所不中和,即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内心的平和与正义时,才能称之为达到了人生的大本和道德上的极致。最后,他指出,只有当一个人能够做到对一切事物都持中和态度时,才能真正确立起人生的基础和原则。
曰:“澄于中字之义尚未明。”
- 解释: 陆澄对于“中”的含义仍然感到困惑。
曰:“此须自心体认出来,非言语所能喻。”
- 解释: 先生强调要通过内心去理解和体会“中”的意义,不能用语言完全表达清楚。
曰:“中只是天理。”
- 解释: “中”在这里指的是符合天理(自然界或宇宙的道德法则)。
曰:“何者为天理?”
- 解释: 先生询问什么是天理,意指什么是正确的道理或自然法则。
曰:“去得人欲,便识天理。”
- 解释: 要理解天理,首先需要去除人的欲望。这里的人是欲望,是指人的私欲。
曰:“天理何以谓之中?”
- 解释: 先生解释了“中”的定义,认为天理就是合乎中庸之道,即不偏不倚。
曰:“无所偏倚是何等气象?”
- 解释: 先生描绘了一种理想状态,即没有任何偏差和偏向,是一种非常完美和公正的状态,就像一面镜子一样完整无暇。
曰:“如明镜然,全体莹彻,略无纤尘染着。”
- 解释: 通过比喻,先生说这种状态就如同一面清澈明亮的镜子,没有一丝一毫的尘埃玷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