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问:“喜怒哀乐之中、和,其全体常人固不能有。如一件小事当喜怒者,平时无有喜怒之心,至其临时,亦能中节,亦可谓之中、和乎?”

先生曰:“在一时之事,固亦可谓之中、和,然未可谓之大本、达道。人性皆善,中、和是人人原有的,岂可谓无?但常人之心既有所昏蔽,则其本体虽亦时时发见,终是暂明暂灭,非其全体大用矣。无所不中,然后谓之大本;无所不和,然后谓之达道。惟天下之至诚,然后能立天下之大本。”

曰:“澄于中字之义尚未明。”

曰:“此须自心体认出来,非言语所能喻。中只是天理。”

曰:“何者为天理?”

曰:“去得人欲,便识天理。”

曰:“天理何以谓之中?”

曰:“无所偏倚。”

曰:“无所偏倚是何等气象?”

曰:“如明镜然,全体莹彻,略无纤尘染着。”

诗句释义

陆澄问:

“喜怒哀乐之中、和,其全体常人固不能有。如一件小事当喜怒者,平时无有喜怒之心,至其临时,亦能中节,亦可谓之中、和乎?”

  • 解释: 陆澄询问的是关于情绪中的平衡和谐(中、和),并探讨这种状态是否能普遍存在于普通人中。他进一步举例说明,即使是日常生活中微小的场合也能感受到这种平衡,这是否意味着在人的整体生活中也能实现平衡和谐。

先生曰:

“在一时之事,固亦可谓之中、和,然未可谓之大本、达道。人性皆善,中、和是人人原有的,岂可谓无?但常人之心既有所昏蔽,则其本体虽亦时时发见,终是暂明暂灭,非其全体大用矣。无所不中,然后谓之大本;无所不和,然后谓之达道。惟天下之至诚,然后能立天下之大本。”

  • 解释: 先生的回应表明,尽管某些瞬间或小事情可以体现出中和的状态,这并不构成一种深广的根基或达到道德上的完满之道。他认为每个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而这种内在的中和能力是每个人都具备的,但因为平常受到各种偏见和干扰的影响,这些美好的特质可能只是偶尔表现出来,而非持久的本性。他强调,只有当一个人的行为和心态都能做到无所不中和,即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内心的平和与正义时,才能称之为达到了人生的大本和道德上的极致。最后,他指出,只有当一个人能够做到对一切事物都持中和态度时,才能真正确立起人生的基础和原则。

曰:“澄于中字之义尚未明。”

  • 解释: 陆澄对于“中”的含义仍然感到困惑。

曰:“此须自心体认出来,非言语所能喻。”

  • 解释: 先生强调要通过内心去理解和体会“中”的意义,不能用语言完全表达清楚。

曰:“中只是天理。”

  • 解释: “中”在这里指的是符合天理(自然界或宇宙的道德法则)。

曰:“何者为天理?”

  • 解释: 先生询问什么是天理,意指什么是正确的道理或自然法则。

曰:“去得人欲,便识天理。”

  • 解释: 要理解天理,首先需要去除人的欲望。这里的人是欲望,是指人的私欲。

曰:“天理何以谓之中?”

  • 解释: 先生解释了“中”的定义,认为天理就是合乎中庸之道,即不偏不倚。

曰:“无所偏倚是何等气象?”

  • 解释: 先生描绘了一种理想状态,即没有任何偏差和偏向,是一种非常完美和公正的状态,就像一面镜子一样完整无暇。

曰:“如明镜然,全体莹彻,略无纤尘染着。”

  • 解释: 通过比喻,先生说这种状态就如同一面清澈明亮的镜子,没有一丝一毫的尘埃玷污。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