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偏倚是有所染着,如着在好色、好利、好名等项上,方见得偏倚;若未发时,美色、名、利皆未相着,何以便知其有所偏倚?”
曰:“虽未相着,然平日好色、好利、好名之心,原未尝无。既未尝无,即谓之有。既谓之有,则亦不可谓无偏倚。譬之病疟之人,虽有时不发,而病根原不曾除,则亦不得谓之无病之人矣。须是平日好色、好利、好名等项,一应私心扫除荡涤,无复纤毫留滞,而此心全体廓然,纯是天理,方可谓之喜怒哀乐未发之中,方是天下之大本。”
这首诗的标题是《传习录·卷上·门人陆澄录·六十二》,作者是王阳明(阳明,字伯安)的门人陆澄。这首诗是陆澄在记录王阳明关于“喜怒哀乐未发之中”的教诲时写下的。
诗句翻译:
- 王阳明说:“偏倚是因为有所染着,就像附着在好色、好利、好名这些事物上,才能看出偏倚的存在。如果在没有发生的时候,美色、名利都还没有相互附着,怎么就确定他有所偏倚呢?”
- 王阳明说:“虽然还没有相互附着,但是平时好色、好利、好名的心,原来就没有不存在过。既然存在,那就可以说有。既然说是有,那么就不能说他是没有偏倚的。比如一个患疟疾的人,虽然他有时候不发病,但是他的疾病根源从来没有消除,那么也不能说他不是健康的人。必须平时好色、好利、好名等这些事物,全都被清除干净,不再有任何残留,这样他的心才会完全开阔,全是天理,才可以说他的喜怒哀乐没有发动的状态,这才是天下的根本。”
注释:
- “偏倚”:偏向和偏斜,指思想、行为上的偏差或错误。
- “有所染着”:受到外界事物的吸引和影响。
- “好色、好利、好名”:贪恋美色、追求财富、追求名声。
- “病疟之人”:比喻患有疾病或心理障碍的人。
- “纤毫留滞”:形容非常细小的事物。
- “天理”:自然的本性和道理。
- “喜怒哀乐未发之中”:指的是内心没有感情波动的状态。
- “天下之大本”:指世界的本源或根本。
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王阳明对于人性中“喜怒哀乐未发之中”的理解。他认为,人的思想情感并非始终处于一种固定的模式之中,而是可以通过修炼和自我反省来达到一种平衡的状态。这种状态类似于“病疟之人”,即虽然疾病尚未发作,但病根仍然存在,不能称之为完全健康的人。同样地,一个人如果能够将内心的贪恋、欲望等杂念清除干净,使心灵纯净无瑕,就能达到“喜怒哀乐未发之中”的境界,成为真正的君子。这种观点强调了修身养性的重要性,以及通过自我修养可以达到的一种理想状态。